导语‖102岁的贝托尔德·吕克特(Berthold Rückert)是二战德军最后的时间见证人。
文章通过他的回忆,揭示1945年柏林战役的残酷、纳粹宣传的蛊惑及普通士兵的无奈,记录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与幸存者的复杂心绪。
《世界报》
贝托尔德·吕克特坐在索林根附近哈恩家中客厅的轮椅上。
听力衰退、阅读困难,但谈及80多年前的经历,他依然神采奕奕。“炮弹在左右轰炸,战友纷纷倒下,”他回忆1945年春的最后战役。
当时,德军在柏林附近的塞洛高地(Seelower Höhen)对抗兵力远超自身的红军。“我们仍以为能赢,”吕克特说。那年他22岁,历经杀戮与幸存。
现年102岁的吕克特是二战末期的最后见证者之一。这位北威州审计法院的退休政府主任,脸上刻满岁月痕迹。
阳光洒在他身上,他述说那场于1945年5月8日结束80周年的战争。
二战夺去逾7000万条生命,苏联损失最重。
约1000万红军士兵在战斗或战俘营中丧生,总计至少2400万苏联公民死亡,大多因纳粹的种族暴行。德军在大屠杀(Holocaust)中杀害约600万犹太人。希特勒命令德军展开“征服与毁灭”战役,废除常规战争规则。
1700万德军士兵遵从命令。如今,那些沉默或热衷讲述战事的士兵几乎全部离世。
当被问及德国投降、失败成定局时的感受,吕克特平静答道:“什么也没想。”对他而言,多年恐怖就此结束。
俄军进攻中,残肢断体四散,伤兵痛苦呻吟,鲜血遍地。朝夕相处的战友或新识的年轻人接连倒下。“每次都无比可怕,永远无法习惯,”他说。如此场景持续多年,但年轻士兵仍紧抓“最终胜利”的希望,深信纳粹宣传。
“1945年初,还在谈V2奇迹武器,我们想:或许能成,”吕克特回忆。
“我的家人对此欣然接受”
这种信念如今看似天真,但吕克特将其归于成长环境。
“希特勒上台时,我才10岁,”他回忆在盖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的童年,“坦白说,我的父母对此欣然接受。他们为我买了童子军(Pimpf)制服,我就加入了少年团(Jungvolk)。”他与同龄男孩一起参加军乐队和运动,乐在其中。
1937年,吕克特加入“希特勒青年团”(Hitlerjugend)。
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Pogromnacht),他首次目睹纳粹的丑恶面目。“看到众多犹太会堂被焚烧,我们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说。
1941年8月,18岁的吕克特开始在帝国劳工服务队(Reichsarbeitsdienst)接受基础训练。
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他为德军胜利震撼:“法国14天被击败,苏联战果辉煌,我们看似无敌,”他回忆。
1942年,他被征入德军,夏季被派往激烈争夺的哈尔科夫(Charkow),1942至1943年间德军两度占领该城,至1943年8月败给红军。吕克特担任无线电兵。
部队绕过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南下卡尔梅克草原(Kalmückensteppe)。他幸免于斯大林格勒的惨烈围城战。当被问及为何而战,是否质疑德国入侵的正当性,他坦言:“我们也问自己:我们在俄国干什么?希特勒为何东进?但找不到答案,只能彼此说,‘只能无奈参与,否则会被吊死或枪毙’。”
“为何我们幸存于废墟之上?”
1943年5月,吕克特头部受伤,在莱茵(Rheine)战地医院治疗,后短暂派往北法。1945年起,他参与柏林防御战。始于4月16日的柏林战役,估计造成17万士兵阵亡、50万受伤,数万平民死亡。5月2日,德军在柏林战败。
1945年5月8日,德军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如今称为“解放日”,但战后德国接受这一称呼耗时漫长。
战后,吕克特心生迷茫:“为何战败?为何我们幸存于废墟之上?”战争创伤未消。他保存着照片、书信和文件,包括1944年9月21日的“近战记录”,列出1943年7月18日至1944年1月12日间的13次近身作战。
在叶利索韦京斯基(Jelisowetinsky)等地,他与红军短兵相接,用刀和枪托搏斗。是否杀死全部13名敌军?“不清楚,有些逃了,”他平静回应,没有寒意或自豪,“那是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吕克特活了下来。❖
信息出处
https://www.welt.de/politik/deutschland/plus256086510/Frueherer-Wehrmachtssoldat-Die-Ueberzeugung-dass-wir-da-leider-mitmachen-muessten-sonst-haengen-wir-am-naechsten-Baum.html?source=puerto-reco-2_ABC-V46.0.A_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