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毛主席之孙毛新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了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他气定神闲,坦荡作答,获得了在场众人的一片称赞。
这不是毛新宇第一次被问棘手问题了,之前也有两次,他被记者犀利提问,同样大方做出回复。他的真诚与分寸感,赢得了舆论的高度好评。
毛新宇其人经历了什么,练就了这游刃有余的本事?他曾经面临过哪三个犀利问题?他又给出过怎样的回答呢?
毛新宇其人
1960年,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终于解决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在父亲的祝福下,和邵华喜结连理。
两人是典型的“老少配”,毛岸青当年三十六岁,邵华刚满二十二岁。
十四岁的年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甜蜜和谐的婚后生活。只不过他们爱情的结晶姗姗来迟,直到婚后十年,夫妻俩的长子才在1970年呱呱坠地。
这个孩子的到来,让毛主席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身为伟大领袖,他心中时刻惦记着国家和人民;可身为父亲,他也只不过像天下万千父母一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喜乐。
由于早年颠沛流离的经历,还有兄长毛岸英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的打击,毛岸青多年以来沉默寡言落落寡欢,结婚之后才有所好转。
亲生骨肉的到来,让毛岸青的内心有了很大慰藉。毛主席看着儿子逐渐变得开朗了起来,内心也很高兴,故而对自己这个孙子更加呵护疼爱了。
毛主席给孙子起名“毛新宇”,寓意是让他、他的父亲毛岸青以及广大中华儿女,都能够披荆斩棘走出新天地,开拓新境界。
带着爷爷的殷切嘱托,毛新宇健康茁壮地长大了。虽然毛主席由于身体衰弱,以及国务繁重的原因,没有机会长久陪伴着毛新宇,可他对孙子的正面精神影响十分宝贵。
1976年,毛新宇六岁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溘然长逝。举国上下陷入了深切的悲痛之中,年幼懵懂的毛新宇知道自己再也看不到爷爷了,也忍不住嚎啕大哭。
斯人已逝,余泽长存。毛新宇继承并弘扬了爷爷的红色精神,他在成年后考入了人大历史专业,多年以来深耕毛主席思想研究领域。
其实在一开始,毛新宇最感兴趣的领域,是明清历史。
大学期间,他曾写下《朱元璋研究》这部著作,获得了史学界的一致好评。
大学毕业后,毛新宇本来是想着继续在明清历史领域探索,结果母亲邵华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他未来多年的奋斗方向。
邵华跟自己的儿子娓娓道来,说跟伟大革命领袖毛主席相比,那些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又有多大研究价值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毛新宇意识到了自己爷爷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属于党和人民的巨大宝库,于是毅然调整研究领域。
毛新宇努力考取了中央党校的硕士学位,并在那里进行了毛主席思想的一系列研究。他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为我国的党史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光如此,为了更好地体会爷爷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毛新宇还毅然参军,成为了一名人民的战士。后来,他还在军事科学院取得了博士头衔,并发表了军史著作。
2010年,毛新宇获得了少将军衔,他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少将。毛新宇深知,自己能够达成前无古人的成就,爷爷的余荫是一大因素。
正因如此,毛新宇多年以来丝毫不敢懈怠,一直在兢兢业业干好工作。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更是为了不让爷爷蒙羞。
尖锐的问题
由于身份特殊,即使毛新宇再谨言慎行,也不免会面对外界的揣测。这些年来,他屡屡被各路记者犀利提问,每次都凭着真诚与智慧成功化解。
2006年,毛新宇在参加浙江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中,被台下记者直截了当地提问,希望他能评价一下毛主席三任妻子。
听到这个问题,毛新宇笑言:“这有些难度啊。”虽然这么说,但他略加思索之后,还是大大方方地给出了自己的中肯回答。
首先是毛新宇的亲奶奶杨开慧同志,他的评价是杨开慧是伟大的革命烈士,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同时,她也是毛新宇敬仰的亲人。
毛主席与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缠绵悱恻牵动人心。两人既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也是心心相印的亲密爱人,只可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恶行,最终天人永隔。
杨开慧壮烈牺牲之后,她的儿子毛岸英与毛岸青,历尽艰辛才成功和父亲重逢。毛新宇思及往事,不由感慨万千。
对于毛主席继任妻子贺子珍同志,毛新宇的评价是,她是一位英勇的工农红军女战士,是党不可多得的好儿女。
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缘分,起始于革命圣地井冈山。
1927年,毛主席在秋收起义之后,率军进行战略转移,在井冈山一带建立了红军的革命根据地。
正是在这里,毛主席与贺子珍相识、相知。在得知妻子杨开慧壮烈牺牲的噩耗之后,毛主席大受打击,病了很久。
毛主席养病期间,一直是贺子珍在进行照料。在她的悉心关怀下,毛主席逐渐痊愈,两人也日久生情,成为伴侣。
1928年,毛主席与贺子珍在井冈山根据地成婚。贺子珍为人刚毅果敢,她不仅仅是毛主席的妻子,更是他的老战友。
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贺子珍挺着孕妇,硬是一步一个脚印跟随毛主席一起走完了。爬雪山,过草地,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这个坚韧的女战士。
在一次敌军轰炸过程中,贺子珍眼见前面的战友来不及躲避敌机的炮火,赶紧扑上去保护对方。事后战友得以逃出生天,可贺子珍却身中流弹,生命垂危。
当时毛主席正在前线指挥中央红军的战斗,听闻贺子珍出了事儿,简直是心急如焚。待到前方战局稳定了之后,毛主席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战地医院。
所幸经过医护人员的紧急救治,贺子珍的性命保住了。只不过由于流弹残片无法全部从体内拿出,贺子珍终生都要经受伤痛折磨。
毛主席看着妻子承受这么大的痛苦,不由地流下了滚滚热泪。可夫妻俩没有想到,贺子珍之后会经历更多伤痛。
贺子珍与毛主席相伴多年,两个先后孕育了六个孩子。可是由于战乱的原因,其中五个孩子要么夭折,要么不得不送给了老乡。
最后,只有女儿李敏得以留在贺子珍身边,送给老乡的孩子不知所踪了。不断地承受失子之痛,加上伤病的折磨,让贺子珍一天天憔悴了下来。
毛主席看着贺子珍精神不济心疼不已,便提出让她进行深造,充实一下内心世界。贺子珍对此同样很感兴趣,于是开始了自己在延安的校园生活。
可由于身体虚弱,以及家庭负担的问题,贺子珍的学业总是断断续续。为了专心上学,更是为了好好疗养身体,贺子珍提出自己要去苏联。
毛主席对此表示了异议,他不是不心疼妻子,只不过他十分清楚,贺子珍这一走两人的夫妻缘分可能也就断了。
为了挽留自己的妻子,毛主席费尽口舌,可贺子珍心意已决,他也只好放手。1937年,贺子珍开始了苏联的新生活,毛主席则在延安指挥我军抗战。
几年之后,毛主席向贺子珍致信一封,两人的关系回归到了革命战友范围。1947年,贺子珍从苏联回国,想见毛主席一面,可一直找不到机会。
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贺子珍才和毛主席成功见面,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了。此后,贺子珍一直独居,唯有女儿和外孙、外孙女能给予她些许慰藉。
贺子珍与毛主席的婚姻虽然没能走到最后,但他们依然是坚定的革命战友,患难与共的我党同志。而毛新宇之所以对贺子珍评价甚高,也有她曾悉心照料自己父亲的情分在。
杨开慧同志壮烈牺牲后,她的孩子们被组织送到了上海大同幼儿园。这是我党专门设立安置烈士子女的地方,有地下工作者负责维护幼儿园的安全。
可由于顾顺章的叛变,上海地下组织几乎被国民党反动派一网打尽,大同幼儿园也不再安全了。失去了庇护之所的毛家兄弟,被迫过上了流浪生活。
毛主席寻找孩子很久很久,终于找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在组织的安排下,年幼的他们暂时被送到苏联莫斯科学习生活。
当时贺子珍也抵达了苏联,听说毛家兄弟在,非但没有介意他们是毛主席的亡妻所出,反而对兄弟俩给予了悉心照料。
贺子珍对毛家兄弟的照顾,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让毛岸英和毛岸青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他们与贺子珍情同亲生母子,后来到达莫斯科的李敏,也和他们像同母兄妹。
1946年,毛岸英结束了苏联的学业,回到了祖国,次年毛岸青也跟着贺子珍、李敏母女一起回国了。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人都是在东北地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
正是因为这份感情在,毛新宇对贺子珍在客观评价的同时,也会添加脉脉温情。在他眼里,贺子珍同志的地位和亲奶奶杨开慧同志所差无几。
至于李云鹤,毛新宇的评价则简洁许多。毛新宇表示,她是一位历史人物,浩浩长史自会对其做出公正的评价,自己就不必多嘴了。
身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孙子,评价爷爷的历任妻子,其实是一件蛮敏感的事儿。可毛新宇的真诚与智慧,让尴尬的场面缓和了不少,更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坦荡的态度
毛新宇的坦荡,不只局限于这次记者采访。还有两次局面紧张的采访,也被他四两拨千斤,用坦诚化解了可能到来的僵局。
在取得军事科学院博士头衔后,有记者向他提问,对于毛主席,他究竟报以怎样的情感。他对自己爷爷的认识,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
听完记者的问题,毛新宇没有讲空话、套话、场面话,而是掏心窝子,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所想。他直接承认,自己研究爷爷的思想,母亲邵华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在此之前,毛新宇知道伟大领袖毛主席是自己的亲爷爷,可对他精神遗产的价值,是在进行系统性研究之后才深刻体会的。
至于说完全理解他老人家传递的红色精神,得等到毛新宇参军了。成为了人民军人之后,他才深切体会了当年毛主席承受的千斤重担。
毛新宇坦荡真诚地回答,让众人都敬佩他的光风霁月。不过各路记者并没有善罢甘休,就在2013年,他又遭遇了犀利提问。
当时毛新宇已经成为少将三年了,记者毫不客气地问他,这个少将军衔,多大程度上是看在他是毛主席孙子的面子上才给的。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这个问题不光是犀利,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没礼貌了。可毛新宇并没有丝毫恼怒,而是气定神闲、不卑不亢地回应了记者这一棘手问题。
毛新宇表示,自己的家庭背景,当然助力了不少;可没有个人努力的话,再好的家庭助力也是徒劳。他落落大方的态度,真诚恳切的答案,让记者和在场众人都心悦诚服。
时至今日,毛新宇依然在一线岗位奋斗,工作领域集中在党史、军史方面。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他还会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多贡献,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资料
1.《毛泽东大辞典》,何平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8月
2.《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邸延生著,新华出版社,2006年6月
3.《红墙内外》,权延赤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4.《母亲邵华》,毛新宇编写,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年4月
5.《毛泽东和他的儿女们》,邸延生、邸江楠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