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各种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时有发生,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警惕性较差,稍不注意便踏入诈骗分子精心设置的陷阱,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心理伤害。



不少爱玩游戏、刷短视频的少年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玩着玩着,屏幕上突然跳出“家人们,点关注不迷路,成为粉丝就送游戏限定皮肤哦!”等类似话语,只要你点击关注,私信框马上就会弹出粉色气泡:“小可爱要皮肤的话,点这里进粉丝群。”进群后,“客服”很快发来弹窗:“把自己想要的皮肤告诉‘客服’”。你一旦把自己想要的皮肤告诉“客服”,手机屏幕或许就会跳出盖着“中国公安局”红章的截图,并发来警告:“检测到您是未成年人,本次操作导致公司账户冻结6万元!必须配合扫码激活解冻,否则将追究监护人‘刑事责任’”!



昆明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民警 陈旋:“一般未成年人被吓到以后不敢告诉父母,就会按照对方的要求去拿父母的手机下载不明软件,或者扫码转账。等到父母看到被扣款信息后,才发现被骗。”



民警介绍,针对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类型主要以刷单返利、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冒充公检法等为主。一些不法分子宣称免费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认证、验证等费用来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或者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共享屏幕等手法,获取家长的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骗取钱财。



针对未成年人的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

  • 免费游戏皮肤陷阱。诈骗分子谎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皮肤,诱导孩子通过家长手机开启“屏幕共享”,通过“激活、认证、验证”骗取钱财。
  • 威胁恐吓下套。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游戏社区等发布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加入QQ群、微信群,然后假冒警察、律师等恐吓未成年人涉案,且要求必须对“案件”保密,不得告诉包括家长在内的任何人,否则就将全家人抓捕。在这些恐吓下,不辨真伪的孩子只好用父母手机给对方转账来“证明清白”。
  • 冒充熟人借钱。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导致QQ或微信号被盗,有的甚至还会直接授权他人登录。诈骗分子利用这个机会,用当事人名义四处借钱,或者发送诈骗信息实施诈骗。
  • 虚假购物线下付款。诈骗分子利用微信、QQ、小红书等社交软件,发布大量虚假广告,通过精美的图片与文字包装,以低价诱惑未成年人通过线下商议直接付款购物,导致被骗。
  • 网络追星诱惑。诈骗分子引诱未成年人加入虚假的明星粉丝群,以获取明星签名或礼物为诱饵,以打榜、刷礼物、募捐等名义引导未成年人转账或陷入“刷单”陷阱。

还有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恐吓未成年人涉嫌对明星造谣等,让未成年人打语音电话配合调查,还称可以帮未成年人洗清嫌疑,诱导其进行转账。



昆明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民警 陈旋:“在这里我们也向广大家长提个醒,平时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普及防骗知识,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切勿随意操作父母的手机进行转账、扫码和支付。同时家长也要把自己的手机支付密码保存好,不要轻易的让孩子知道,多设置转账的安全操作可以加上刷脸、刷指纹等多重认证方式。并且有大额存款的账户一定要妥善管理,不要让孩子轻易接触到。”



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反诈意识较弱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一些好习惯。与孩子约定好每天上网时长,合理安排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多培养其他兴趣爱好,让孩子适度游戏,快乐成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