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听起来像个传闻,但正在被越来越多中国人变成现实。比起动辄几千万日元投资才能落地的欧美移民项目,日本的“经营·管理签证”门槛之低,几乎成了另一个版本的“低价绿卡”。
所谓“经营·管理签证”,原本是日本政府为吸引外国企业家与投资者而设立的在留资格,旨在让那些有志在日创业的人通过设立公司,合法获得长期居留权。
日本推出这项制度的初衷并无不妥:在日本少子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吸引外来经营者成为活化地方经济的选项之一。按规定申请人只要拿出500万日元(25万人民币给自己发工资)以上的注册资本,雇用两名以上的全职员工,拥有真实的营业场所,并提交详实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办理实现全家移民……
原想着这些条件应该足以挡住不少“打短工、蹭福利”的外国人,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隔着一些灰色空间。
近年来,随着日本逐步放宽对外籍创业者的限制——比如放宽了资金审查与签证更新条件,设立了为期4个月的“临时经营”类别——原本设想的“高门槛”逐渐被绕开,新的“空子”悄然形成。
东京行政书士西山健二表示:“只要一时能凑出这500万日元,又有在日本的人帮你准备材料,签证几乎没太大问题。”而所谓“一时”,就是很多人并不真正拥有这笔钱,而是向亲友短期借款,在入管局审核通过后再“原数奉还”。这在业内被称作“见せ金”,是一种技术性违规,查起来难度极高。
除了资金可操作,其他的需求也可以“代办”。比如商业计划书可以委托中介撰写,公司注册地址有“包月服务”,甚至雇员合同和银行流水,都可以通过某种“合作形式”伪造。如此一来,一个原本不懂日语、也没任何经营经验的人,完全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一家日本公司的“社长”。
背后推波助澜的,是一条已经高度产业化的中介链条。
据调查,如今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各种“赴日创业移民攻略”,从签证申办教程、公司注册流程,到租房、开银行账户、孩子入学、代开家长会……全都有对应服务方案。一套完整的“代办套餐”,收费约120万日元起跳,但不包含日后更新或应对突发审查的“救火服务”。
现实出现的让人感到讽刺的是,有人拿着“社长签证”,实际却是在中餐馆后厨刷盘子、打临时工,表面上挂着公司代表的名头,生活却依旧要依附于熟人社区,干着计件制、提成制、无保障的边缘工作。
而一旦经济陷入窘迫,部分人也可能逐渐向灰色地带滑落:做“黑中介”、接非法包车、从事未申报劳务,甚至更极端的行当。
有人问这算是“骗签证”吗?技术上也许算不上,毕竟表面资料齐全、程序合法,只是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早已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心。
2024年3月,《产经新闻》刊出一篇引发广泛关注的报道,标题是:《中国富人盯上经营·管理签证,设空壳公司享医保》。文章指出,越来越多中国人借此签证登陆日本,目的并非真的经营企业,而是希望借此享受日本相对完善的医疗、教育与生活环境。
《读卖新闻》也在同期报道中提到,中国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了“如何利用民宿公司办理经管签证”的详细说明帖,从材料准备到应对面试,内容详尽得近乎“手把手教学”。
面对经营·管理签证被滥用的国会质问,日本政府也不得不正面回应。今年4月初,石破茂首相承认,确有“持经管签证却没有实质营业”的个案存在。虽然他强调政府已加强审核、强化制度执行,但在移民法专家和一线行政书士看来,目前的制度仍然“漏洞颇多”,实际执法力度也远不及预期。
最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出入国在留管理局本就人手紧张,面对堆积了上万件签证申请,只能在更新时进行“抽样检查”。只要申请人在规定90日内“假装营业”,提交一份看起来合理的续签材料,大多都能蒙混过关。
更诡异的是即便有人因无实质经营被要求回国,只要没有违反日本法律,下一次仍然可以用相同方式重新申请——签证审查不会将“前科”列入否决理由。这样一个“制度合法,动机不明,行为边缘”的灰色移民通道,正快速蔓延。
对日本社会来说,这些人并非带来税收与就业的创业者,反而可能增加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的负担,也可能滋生治安与管理隐患;而对那些背负巨额中介费与家庭期望的申请人来说,异国的“幸福生活”不过是一张脆弱的纸壳包装,一旦资金链断裂、签证被撤销,归国无门、生活无依的状态反而更加绝望。
政策初衷虽说是好的,但如果执行不到位、管理不到位,希望终究被现实绕开。在日本逐步迈向“移民社会”的路上,每一道看似不起眼的制度裂缝,都可能成为未来结构不稳定的伏笔。
500万日元的“社长梦”,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或许还藏着太多未被正视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