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景一隅。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田仁玉在病房内为患者换药。 杨国军 摄
杨国军 龙艳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主题为“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近日,在2025年贵州省护士岗位技能竞赛中,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团队一举斩获五项专业中的重症护理、手术室护理、康复护理、静疗护理四项专业一等奖(第一名),创下该赛事举办以来单家医院获奖数量历史纪录,成为全省护理战线的闪亮坐标,四名优胜者将按程序申报“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成绩背后,是该院护理团队厚积薄发、锐意创新的生动缩影。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遵医附院护理团队始终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在临床服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区域协同等领域全面发力,成为贵州省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这支拥有2000余名护士的“白衣铁军”,不仅是全国首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单位,更以硬核实力筑牢专业高地——近年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420余项,获专利440余项,牵头制定行业标准40余项,科研转化成果惠及百万患者。团队坚持“护教研”深度融合,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专科护士6800余人,通过精准帮扶辐射带动省内外200余家医疗机构,有力推动了区域护理服务的同质化发展与升级。
从竞赛场上的“技压群芳”到临床一线的“护佑生命”,是遵医附院护理团队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坚守。从全国“护理质量提灯金奖”到“改善医疗服务十大价值案例”,从急危重症到安宁疗护,团队以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双轮驱动,累计获国家级、省级等荣誉850余项。站在新起点,遵医附院护理团队正以“闯”的精神破局、以“创”的智慧赋能、以“干”的担当前行,书写新时代护理事业的奋进答卷。
重症护士翁翠
以毫米刻度丈量生命温度
“爷爷,今天是您90岁生日,我们和您一起过!祝您生日快乐……”在遵医附院重症医学科病房,护士翁翠与同事们共同准备了一场温馨的生日仪式,用人文关怀为老人的生命旅程增添了一份珍贵回忆。
“这位老爷爷入院时身体虚弱,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处于昏迷状态。而当时距离他90岁生日还有半个月时间,家属十分渴望能为他过寿。”翁翠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属的这个愿望当竭力满足,最终在医护团队的治疗之下,老人在清醒状态下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ICU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用关怀点亮生命之光。翁翠常说,在重症病房,他们面对的多是病情危急、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这些患者难以正常表达需求,因此医护人员需以加倍的细心和耐心去观察、照料,全面关注病人的生理反应、病理状况及心理需求。
翁翠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对“毫米级护理”的不懈追求:从每小时细致入微的14项生命体征监测,到每15分钟精准调控的ECMO流量,乃至每次超过10毫米汞柱变化都要调整气道湿化……从业6年来一直在重症科的她依旧不敢懈怠,将遵医附院“护行于仁、理知于爱、慎独前行、守护健康”的护训,以及“技术与人文并重”“救治与关爱同行”的护理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处细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呵护,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这份对生命的敬畏,驱使她在细节上追求极致。在2025年贵州省护士岗位技能竞赛现场,翁翠凭借“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通气技术单人操作”的娴熟表现,斩获重症护理专业第一名。面对模拟重症患者,她15分钟内完成体位调整、管路固定、听诊肺部等多项操作流程,展现了技术操作与临床思维的高度融合。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细心呵护无微不至。”“致敬护理天使,让医疗充满温情。”“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赢信誉。”……不忘初心,不负白衣使命,重症医学科满墙的锦旗,是荣誉的象征,是责任的担当,更是前行的动力源泉。
向光而行,向阳而生。每每看着监护室窗台上的绿萝,翁翠激励自己:这些植物,在密闭空间里依然向着光生长。我们就是危重患者的那道光,既要提供生存的技术支持,更要给予心灵的光照。
夕阳西下,翁翠再次走进病房。她为昏迷患者调整体位时,仍会轻声絮语:“张阿姨,今天窗外晚霞特别美,我帮您把床摇高些看看?”监测仪波形平稳跃动,仿佛在回应这份永不褪色的护理初心。
手术护士杨柳岑
跑好精密的融合接力赛
在2025年贵州省护士岗位技能竞赛全省总决赛中,遵医附院手术室的护士杨柳岑在手术室护理专业中获得第一名。从家人生病时的无助少女,到如今的护理骨干,她用“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指引方向,以“团结、自强、敬业、创新”的院训砥砺前行,让青春在手术室里绽放。
幼时,家人身体不适,常使杨柳岑穿梭于医院长廊。消毒水的刺鼻与监护仪的嘀嗒,如同细雨般连绵不绝,侵蚀着她幼小的心灵,带来无尽的恐惧与彷徨。彼时,一位护士姐姐轻轻握住她的手,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她,仿佛一束光,驱散了她心中的阴霾,让她渐渐平静下来。从那时起,一颗学医的种子,在她心底悄然生根发芽,开始在她的心田里慢慢生长,等待着有一天破土而出。
18岁那年,高考志愿表上,杨柳岑郑重地写下了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学时光里,杨柳岑就像一株努力生长的幼苗,渴望吸收知识的甘露。课堂上,她全神贯注地学习专业课程;课后,她踊跃参与实践,于临床实习、模拟实训及案例分析中均展现卓越才能。消毒水的气味与病历纸的墨香,交织成了她成长路上独特的底色。
毕业后,杨柳岑进入遵医附院,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遵医附院完善的培养体系,为她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规培期间,带教老师悉心指导,她得以迅速融入医院那既紧张又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中。科室量身定制培训计划,通过周考、月考、结业考试的层层磨砺,她的专业技能得到了稳步提升。而新护士培训系统以及持续的工作培训,则让她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让她在护理道路上走得愈发笃定、从容。
“手术室是医院里最为紧张忙碌的战场之一,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场与时间的激烈赛跑,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是能打硬仗的‘战友’。”杨柳岑感慨地说,手术室的工作就像一场精密的接力赛,每一位护士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棒。术前,她会和同事们一起精心准备,对每一件器械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严格消毒,遵循手术流程精心摆放,逐一审视手术间的设备,确保其万无一失;手术开始后,她全神贯注地配合医生,精准无误地传递器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异常,用专业与专注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在生命的微弱光芒中,她坚定地追寻着光明。从护患初心到职业信仰的升华,从校园课堂到手术台畔的跨越,那些被校训院训深深镌刻在心底的时光,那些在无数次的技能训练中磨砺而出的坚韧不拔,都在诉说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个人成长与医学的温度交织共鸣,每一个平凡的护理岗位,都将绽放出守护生命的璀璨光芒。
急诊护士田诗琴
跨界编织生命经纬
“患者心搏骤停!快来抢救!”在遵医附院急诊抢救室,正准备给患者上心电监护的护士田诗琴,捕捉到生命流逝的征兆——意识昏迷,呼叫无反应。她双膝猛地压上床沿,动作与呼救声几乎同时响起,掌根稳稳抵住胸骨下端,以每分钟110次的坚定节奏,叩响生命的回响。
“持续按压,准备肾上腺素!”“患者心跳恢复,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当心电监护仪规律而平稳地运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而这样惊险的瞬间,在急救室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田诗琴早已将守护生命视为自己的使命。
急诊抢救室的工作强度超乎想象,这里没有白天黑夜,只有永不停歇的忙碌,监护仪的嗡鸣声与推车轮毂的滚动声交织成永不停歇的旋律。田诗琴的身影在光影交错间敏捷穿梭,蓝色护士服随风轻轻摆动,宛如一束跃动的光芒,在生死边缘照亮希望的灯塔。
“这里是与死神赛跑的战场,每分每秒都关乎着生命的存续。”田诗琴说,作为一名急诊抢救室护士,需要沉着冷静、仔细观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她对自己立下了“规矩”:
面对心搏骤停的患者,迅速完成胸外按压定位,持续按压至医生抵达;接诊创伤患者时,迅速评估伤情,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止血、清创;遇到老年慢性病突发状况,精准执行医嘱,时刻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回想起入职第一天,面对严重车祸伤员时,她因经验不足而只能协助,内心深受触动。这让她深刻认识到提升专业能力的紧迫性,决心不再让类似的无奈重演。
“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在急诊科呼啸的生命列车上,田诗琴用实际行动,将南丁格尔誓言镌刻进每一次生死救援。在与死神的拉锯战里,她既是医生的“眼睛”,凭借敏锐洞察力捕捉病情微变,也是患者的“护盾”,用专业和爱心护佑生命,成为独当一面的护理能手。
当田诗琴站在2025年贵州省护士岗位技能竞赛康复专业的赛场上时,评委们惊叹于她将急救思维融入康复护理的巧思,顺利拿下第一名。面对旁人对“急救护士为何跨界”的疑问,她展示手机里保存的出院随访记录:“很多抢救成功的患者,有不少神经功能损伤,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我渴望他们能在重生之后,依然优雅地漫步于人生的旅途。”
夜幕低垂,当城市沉入梦境,田诗琴穿着一袭白色护士服,于监护仪荧荧微光中坚守,以专业铸就守护之盾,将温情化作心灵之灯,于生死交织的复杂脉络上,继续编织着那永不黯淡的生命经纬。
静疗护士田仁玉
“血管守门人”的匠心修行
在许多人眼中,护士的工作被简单定义为“打针输液喂药”。然而,在血液内科度过的四年时光里,田仁玉护士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重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不容小觑。
每一条静脉都是生命线上的重要关卡,成为“血管守门人”绝非易事。在血液内科,田仁玉发现每根血管都在诉说生命的脆弱——肿瘤患者因化疗而脆如薄纸的血管,白血病患儿细若游丝的静脉,还有那些因长期输液而遍布瘢痕的“荒漠化”手臂……要想在静脉穿刺上做到“快、准、好”,必须以专业为坚实后盾,以责任为锋利之剑,二者缺一不可。
“血液内科由于疾病的特性和治疗的要求,需要建立长期或反复输液的血管通道,包括各种导管。”田仁玉说,在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身上置入导管,尤其是静脉注射存在挑战的情况下,难度显著增加,有些通常由医生执行,而非护士的常规职责。
面对病患们对导管置入的急切期盼,田仁玉内心深受震撼,她无法漠视,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这些直径不过毫米的管道,承载的不仅是药液,更是患者与死神赛跑的希望。”田仁玉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她以实际行动坚守着守护患者的庄严誓言,致力于成为一名杰出的静疗专科护士。
2024年,田仁玉主动请缨参加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培训班。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彻底颠覆了她的认知——她了解到静脉治疗不仅需要掌握超声探头的角度选择、心电图波形与导管位置的关联、导管尖端在X影像下的识别,还要能够读懂凝血功能报告中的数据等。
结业考核的那一刻,她仿佛化身为精准的艺术家,在模拟静脉导管置入的操作中,以近乎完美的手法调整导管头端位置,让在场的培训导师不禁惊叹:“真是不可思议,她仿佛把血管走行图深深刻进了自己的脑海里。”
“置管只是开始,守护才是修行。”田仁玉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句话。回归临床后,田仁玉制定详细的实操计划,从基础的穿刺技巧到复杂血管的处理,逐步开展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患者安全。
指尖轻触,感知血管深处的脉动;毫米级穿刺,展现护理艺术的极致之美。如今,田仁玉每月要为40名以上患者梳理“生命通道”,成为“血管守门人”,用仁心温养脆弱脉息。
静水流深,匠心致远。在2025年贵州省护士岗位技能竞赛现场,当田仁玉有条不紊地演示“三向瓣膜式PICC维护技术”项目时,评委们看到的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一个普通护士将职业理想注入针尖的灼灼光华,第一名的成绩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