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陕西大地,正被一场罕见旱情狠狠揪住心弦。
朋友圈里的农田裂纹,像大地裂开的伤口,看得人心慌。“路边野草都等着下雨”的调侃背后,是四个月无像样降雨的残酷现实。
汉中、安康、宝鸡等地,降水量低至7.5毫米,洗车都不够用。
同比锐减三成的降雨量,局地甚至少了八成,庄稼们干渴难耐。冬小麦正值灌浆关键期,没水意味着收成要打大折扣。
“今年不是旱,是大旱!”宝鸡老乡的叹息,道出旱情严重。
1961年以来最大旱情降临,六十年一遇的干涸让人措手不及。汉中东南、安康、商洛等地,水库见底,调水成了头等大事。黄河水利委员会紧急出手,调水抗旱成了全省“头号工程”。
“麦子再没水,怕是要绝收了。”老支书的话,让人心头一紧。土地墒情极差,秋粮播种都成了未知数,农民心里没底。
平利、商南等地供水告急,城里人也尝到了“水贵如油”的滋味。一盆水掰两半用,洗菜水接着拖地,这样的日子让人揪心。
旱情不只是农田危机,更绷紧了整个社会的神经。农户们守着干涸的井口,白天盼雨,晚上算着收成账。
经济林果也遭了殃,枇杷、柑橘干渴难耐,农民增收成了难题。“这旱情影响有多大?
”每个农民心里都有本明白账。粮食安全不是口号,陕西产粮区受灾,牵动全国“饭碗”。
去年丰收的冬小麦,今年却面临减产风险,数据冷冰冰。农民不信命,展开抗旱自救,有机井的人家成了“香饽饽”。商洛、宝鸡连夜调水,汉中用洒水车救苗,一场保苗大战打响。
“再旱20天,春耕就完了。”专家的提醒,让人心急如焚。连续干旱会让土壤板结,就算下雨,损失也难挽回。
农民的难,不只是收成减少,更是天天盼雨的心理煎熬。
地方政府也绷紧了弦,水利部门预警,干部巡查水源。安康、商洛的“水调度会”天天开,调水、限水、送水齐上阵。
孩子们都知道“每滴水都是救命水”,节水成了全民行动。网友们说,陕西人现在最想要的,就是一场痛快的大雨。天灾面前,没人能置身事外,旱情考验着所有人。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让“风调雨顺”不再理所当然。农民的辛劳、地方的应对、社会的关注,都是为粮食安全努力。城市关心水价,农村担心收成,大家都在等一个下雨的信号。
朋友圈里满是土地裂缝和干涸水塘,每个人的心都被旱情牵动。这场旱灾,撕开的不只是土地,还有社会应对灾害的脆弱面。陕西的这个春天,注定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旱情能不能扛过去?
农民收成能否保住?
大家都在关注。但有一点很清楚:只要还有希望,农民就不会放弃土地。
这场旱情,考验的不只是天气,更是所有人的心齐不齐。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了解旱情动态,才能更好应对挑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当地气象部门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