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没有查清4月22号的恐怖袭击真正缘由的情况下,5月7日凌晨,印度北方司令部突然向巴控线区域发动代号"辛多尔"的军事行动。短短18小时内,双方陆军在480公里战线上展开交火,海军舰艇在阿拉伯海形成对峙,空军更是上演了南亚地区近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空战。巴方宣称在这次交锋中共击落7架印军战机,其中包括4架被视为"南亚天空之王"和“欧洲战机之王”的阵风战斗机。此外,巴斯基坦军队还摧毁了印军北方司令部的基地,以及印军12旅指挥部,和“布拉莫斯”巡航导弹储存库所在的基地,先后有5座印度前沿军事基地遭受重创或被彻底摧毁。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这次是巴铁吊打印军。
这次印巴冲突的特点,我认为有三个“快”:冲突升级快、军力投入快以及停火决策快。说打就打说停就停,从5月7号凌晨1点开战,到当地时间5月10号下午18点宣布两小时后停火,前后才打了91个小时。5月10日傍晚,印巴双方突然同步宣布自当日20时起实施全面停火。这个决定距离巴方启动"铁墙"反攻行动仅过去9小时,距印军S-400防空系统遭摧毁不足24小时,更在印度总理莫迪紧急召开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后3小时即告达成。
为什么要立刻停火?我认为这个原因是复杂的。在军事层面,印度4天损失7架各型战机,另外还有77架无人机,其引以为傲的空中优势荡然无存,尤其是法国要求再也不能起飞阵风战斗机,让印度一下子懵了,一时还找不到对抗巴基斯坦空军的方法,不知道这个仗怎么打下去。还有印军价值3.5亿美元的S-400系统遭精确打击,暴露出俄制装备在体系对抗中的致命短板。在经济层面,四天的冲突导致印度卢比汇率单日暴跌1.8%,孟买敏感指数下挫4.3%,迫使新德里不得不正视战争成本。在地缘政治层面,中美俄三国同步施压为局势降温提供了一个台阶下。最终印度在蒙受巨大战场损失的情况下,被迫停止在边境的军事行动,同时还向巴基斯坦开闸放水释放善意,这有点不符合莫迪的一贯做法,着实让外界看不懂。
虽然莫迪下了停火命令,但是印军的前线指挥官不愿意接受这个“奇耻大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在停火协议生效前30分钟,印军的战术导弹部队突袭打击了巴方的三个重要空军基地,造成博拉里基地5名飞行员牺牲,其中包括王牌飞行员、飞行中队长乌斯曼·优素福,价值远超战机的损失。这是开战以来,巴铁遭受的最大损失。当然,印度之所以要在停火前夕发起这次突袭,既有前线指挥官的心有不甘,也有印军对国内强硬派的交代,试图平衡战场失利的舆论压力。
当然,尽管印巴冲突在10号晚上20时戛然而止,但停战并未真正消除南亚火药桶的引信。就在今天,印巴边境仍持续发生了十余起交火事件,克什米尔分裂势力在第一时间宣称对3起袭击负责。
这场冲突,武器装备的代差对战争形态的影响尤为显著。巴方歼-10C与ZDK-03预警机构建的空中体系,在实战中展现出了超越预期的作战效能。印军虽拥有数量优势,但美俄法伊等“万国造”的武器装备难以整合,导致其体系化作战能力大打折扣。打不赢,越打越丢人,这可能就是莫迪接受斡旋顺势下台阶停火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