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被讨厌的勇气》,我才明白,我们常常陷入原地打转的怪圈:
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而是太想好。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即兴演出,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成长不是追求无懈可击,而是在不断行动中学会自我接纳。
01|完美是拖延的温床
你有没有经历过提交任务的时候,
毕业设计、年终述职,在上交前反复校对格式,
每句话也被一次次梳理,直到最后的期限,
心里仍然有一个声音,“还没到最好,就不要上交。”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
“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他们享受‘还未失败’的状态。”
完美,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入场劵,
可惜,这场入场劵永远无法兑换。
当我们发现交付的东西一个字的疏漏,心里肯定会这样告诉自己
看吧,我还没有准备好。
完美是拖延的温床,在追求完美,是害怕暴露自己其实是‘不完美’的那一个;
但只有先出发,才可以看到路在哪里。
02|焦虑的深渊里,别人都过得很好,除了自己
是不是常常以为压力来自“做得还不够”,
我不够好,所以没人在乎,无人在意。
但实际上,更多的与‘不存在的理想自我’较劲。
看到朋友圈,一个人在某某温泉读书,在北欧旅居发摄影心得,在创业中拿下投资合作。
会当然的想,他们怎么能做到的?我又错在哪儿?
我们需要觉察到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好了那么一点点”,
然后像书中所提的“课题分离”,
先把眼前的、自己的任务点分开,
才能不受无关他人的声音夹击。
也像《小森林》市子的节奏,
“今天,我就做这一件事,不更多,不更少。”
03|唯有接纳不完美,自卑才不是阻碍
我们从小就努力做个“好孩子”,
不惹爸妈生气、考第一、做人要懂事、不添麻烦……
可长大,变成了什么?
“犯错=不好”“不完美=没人爱”,这成为了内心的标准。
于是长大后,哪怕早已优秀,却仍旧用“不够好”鞭策自己。
读《被讨厌的勇气》时,有句话印象深刻: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但是人的自我价值,从来不由他人来决定。
我们多么在意别人评价,就把自己掌控权藏得有多深。
自卑并不是我们配不上,而是害怕:
万一人家知道我不是最棒的,是不是就不会看重我了?
万一发出去这条朋友圈,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别人会不会嘲笑我?
但真相只有一个,
你不是不够好,而是你从未原谅自己的不完美。
写在最后:
有人说,想走出去,去怎么推不开一扇窗;
也有人说,每件事我都用力做好,怕出错。
我想说:你很棒!只是你忘了肯定。
无需完美,无需自卑,
可以出错、也可以走出去。
就像《楚门的世界》结尾,楚门面对所有的镜头,只轻轻地敬礼而走:
假如再碰不见你们,祝你们早安、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