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烟台5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剑 文/摄)为什么要健身?近日参加山东省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的全省16地市市民已经有了明确答案:健身是为了健康。
“虽然我每天都要带学生上体育课,但我的检测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差一些,说明我自身健康状况还不够理想。”设立在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初级中学的国民体质监测点,该校体育教师王颖看着自己的检测数据,“有些不好意思”的同时,也真正意识到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意义:“体质监测测试的指标很全面,力量、柔韧性、心肺功能都有,而且还有科学健身指导专家现场讲解,我深受启发。作为教师,我们要带头参与体质监测、科学健身,首先是给我的学生做榜样,其次是在日常教学工作里,要教给孩子更多的健身知识。”
国民体质监测,是国家为系统掌握国民体质状况,以抽样调查的方式,按照国家颁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对监测对象进行统一测试和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国民体质监测共有11个检测项目,身高、体重、握力、纵跳、俯卧撑、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肺活量、台阶测试,通过11项测试可以科学描绘出受测对象的体质状况。
国民体质监测软件接入DeepSeek,AI可以帮助居民更精准掌握自己体质状况。
山东省本周开启的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主打“体育+卫生”“体育+医疗”,参与活动的市民不再只是单一“体检”,而可以根据自己的检测数据,拿到最为贴心贴身的“健康食谱”和“运动处方”。
以文化街道初级中学监测点为例,鲁东大学、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团队负责体质监测,鲁东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家进行科学健身指导,烟台市疾控中心膳食营养专家,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和山东省文登整骨烟台医院的康复专家、减重专家,也在现场联合为居民开展合理饮食、骨质疏松防治、科学减重专题讲座——参加一次国民体质监测,相当于经历一次完整的“体医诊疗”。
设立在芝罘区全民健身中心的监测点更为典型:芝罘区全民健身中心紧邻烟台体育地标“南操场”,与曾经走出过山东省第一位奥运冠军邢傲伟的区业余体校合二为一,并与芝罘区疾控中心、烟台毓璜顶医院联合开设“芝罘区科学减重示范基地”,响应“体重管理年”号召,以体质监测指标为基础,形成“体医闭环”,为促进市民健康提供更全面服务。
芝罘区全民健身中心与区业余体校合二为一,体质监测室外即为体校操场。
“芝罘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有骨密度测试仪、身体成分测试仪、亚健康测试仪、平衡测试仪等专业体质监测设备20多件,常年为附近3000多名居民提供体质监测和睡眠指导、科学健身服务。”芝罘区体育运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梅玉说,“我们根据居民的检测结果,评估他们的身体机能,给他们推荐适配的体育项目,给出不一样的运动方案。同时我们还邀请社会体育指导员,手把手教给居民科学的锻炼方法,比如长期的八段锦教学。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居民打造一个科学健身、减重的便捷通道,让大家在运动中拥抱健康,把体医融合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福利。”
如果把医生、护士、营养学专家请进国民体质监测点、为居民提供增值服务还嫌不够“直接”,那就干脆把国民体质监测点放进社区医院——芝罘区世回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区政府投资2500余万元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为周围将近10万居民提供卫生服务,自2024年10月起,烟台市体育部门开始在这里投放体质监测设备和各种健身器材,这让社区医院除了基础功能,还成为远近闻名的科学健身驿站。
“我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辖区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综合他们的血压波动情况、血糖水平,给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主要是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通过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师培训考试的医学硕士王世伟,是常驻社区医院的运动处方师,他已经为附近居民开具200余份运动处方,他说:“我们一般建议患者每周进行3至5次运动,每次持续时间为30分钟至60分钟。目前运动处方模块已经嵌入公共卫生老年人查体系统,老年人常规查体就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更有助于健康管理。从我们已经开具的运动处方反馈来看,许多坚持按照处方锻炼的患者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血压、血糖控制更加稳定,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芝罘区世回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动处方师王世伟为患者开具的运动处方。
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活动室,常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带领居民进行健身锻炼,并通过视频号直播;展示区的大屏幕则显示着智能化运动干预平台——“健康益伴”系统,针对慢性病患者,这套系统会综合考量患者的个体因素,以数字虚拟人形式对健身的实时动作进行精准监测与打分,确保慢性病患者的健身动作规范、安全。
“我们这儿的医生护士不单是体育运动爱好者,还都是经过认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世回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岱梅说,“所以我们是由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师、运动处方师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的一个专业健康管理团队,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更多居民通过科学运动改善慢性病状况,生活更幸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