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新增241套“电子警察”,具体点位在→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宝山正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南北转型”战略要求,锚定“一地两区”定位,做细做实产业、空间、治理“三个转型”。地区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兴盛,在区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区新联会会长唐吉慧潜心研究宝山历史文化十余载,收集、整理大量文献史料,编撰出版了《江畔弦歌——宝山往事集》一书,反映了宝山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示了统一战线在文化领域的积极作为。宝山统战公众号开辟宝山往事专栏,连载《江畔弦歌——宝山往事集》一书内容,一起走进百年流转里的宝山人文历史。
人物琐忆
抗日英烈冯国华手稿
自从在北京第一次见到这份冯国华的手稿,整整两个月过去,今天终于送到我的手里。
冯国华,字迈樱,1901年出生于上海宝山的一户农民家庭,由于早年丧父,靠了母亲省吃俭用才供他读上书,待到1924年师范毕业,他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两年后回到家乡,开始了在宝山教育局的工作。
冯国华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冯国华投了笔从了戎,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抗日救国运动的队伍之中。带着诸多曾受他训练的学员为战地输送弹药、运送伤员、挖掘战壕,并召集了上海近郊各县的失业教师和失学青年500多人组成敌后游击队,在当时的闵行,以及松江、青浦一带开展游击战。1938年10月5日,冯国华在市区“王家沙”附近的一家旅店里陪家人吃了一顿饭,未曾想这顿饭成了他与家人最后的诀别。第二天,冯国华与在松江农村打游击的某旅第一团张团长同赴松江,晚上住在泗泾石宅。深夜12点,约有5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了石宅,一时枪声突起,冯国华与张团长带着游击队员奋起还击,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除一名游击队员生还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冯国华时年38岁。第二天清晨,村民们为烈士收殓尸体,发现冯国华除枪伤外,左额被刺刀劈去,血肉一片模糊。198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冯国华为革命烈士,2020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公布为著名抗日英烈、英雄。
手稿名为《论积极除奸与长期抗战》,落款“冯国华”,满满的15页,只念完第一页,文字里对于宝山的牵挂与哀叹,便叫人无比动容:
我是一个两度狠遭亡县的宝山县城里人,“一·二八”之役,在大炮飞机之下,过了五十余天的生活;这次因为职务关系,于闸北发生战事的前一天离开宝山城,至今天天留心家乡的事情,结果是人亡家破,不堪回首。
上次“一·二八”之役,名义上说是上海之战,实际完全是宝山之战,这次名义上也虽说是敌人攻打上海,实则还是攻打宝山;闸北江湾吴淞,原来本是宝山县境,其他如杨行、月浦石洞盛桥、小川沙、罗店、刘行、顾家镇、大场庙行等地,完全是宝山县境,所不同的只加多了引翔及杨树浦一带,而现在的战事重心,完全侧重在宝山县境之内,所以关于宝山的各种消息,不特吾宝山人听了触景生情,动家国兴亡之感,就是不是宝山人听了,也觉得关于国家存亡绝绪的全面战事,桩桩件件,都是以使人关心而不忘记的。
冯国华手稿首页
这一页的右侧留有一行毛笔字,“殉国者之遗著”“叙关于汉奸事甚详确”,右上角有“史料”二字,落款“冯国华”下方标注了“迈樱宝山”。2020年12月,我策划过一场黄炎培的手迹文献特展,所以对黄炎培的手迹极为熟悉,细细辨别,这些手迹均为黄炎培书写,“著”字“事”字与展览作品中的“著”“事”一模一样,其余文字的用笔、结构几近相同。黄炎培生于1878年,虽然长冯国华23岁,两人却有着深厚的友谊,1932年冯国华在担任宝山教育局局长之际,黄炎培赠予冯国华一副对联,对这位后生寄予厚望:无限青春及时奋进,当前大任来日方长。冯国华在1935年6月的刊物《社教通讯》中写有一篇《从我的身体说到民族隐忧与民族复兴》,其中说起1930年8月时,他同黄炎培等友人前往镇江桥头镇参观冷御秋办的学校:“黄先生亦是五十岁以上的人,爬山越岭,体健车轻;今年夏天至徐公桥开会,热度在百度以上,客多车少,我们一行江问渔、俞庆棠诸先生由黄任老领导由徐公桥步行至安亭车站,虽汗涔涔下,而任老精神矍闪,步履甚健,吾们青年人,尾随其后,倒觉有些吃力。”冯国华牺牲时黄炎培正在香港前往广西梧州的船上,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才见到这份手稿,怀着人琴之恸,写下了那几行字,继而加以装订,作为史料收藏了起来。
冯国华牺牲后,署名“W莉”的作者写了一首悼念他的诗——《他是光荣地牺牲了》:
忽然有人来告诉我:“冯国华死了”!
呵,我真没有勇气问下去,“他究竟为啥事体呀”?
我知道怎样的人,将会怎样的死
冯国华原是我的朋友
虽谈不上知交
我却深深了解他;
“他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好战士”!
他是永远走在民众的前面
英勇的战斗,壮烈的牺牲
正如北极星无比的灿烂,美丽!现在冯国华君
他是光荣地牺牲了!
哦,鲜红的血,洒遍了原野,象征了战斗的快慰!
据说,他是被人斫了脑袋!
呵,敌人的残酷,正见他死的伟大!我可这样想像吧;
他死时候,满脸闪耀着战斗的光辉!他死时候,满脸浮现着胜利的微笑!
哦,这临难不苟的精神,我们应该虚心的学习,谁说冯国华君死了,喂!他并没有死呀!我们正坚强地踏着他的血迹前进!
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都向他致无限的敬意!可是没有人敢宽恕他。“他太轻视生命了!
敌人早注意他的行踪,他却不小心提防
正如敌人布置好牢笼,他还拼着命冲进去”!
终于是,我们不能再见他了,在这——血斗的世上!
接着10月22日的《申报》刊发了他牺牲的消息:“自从上海陷落,上海教育界固然出了徐韫知等败类,但是率领门徒从事游击、捍卫国土,因弹尽援绝,因以身殉国者,亦大有人在,如最近在松江泗泾力战而亡之冯国华先生,即其一也……”
《译报周刊》是“孤岛”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上海创办的进步刊物,创办于1938年10月10日,1939年6月22日被迫停刊,虽然刊行的时间较短,却在短短的九个月里,以几百名作者的文章,传递了宣传抗战、动员民众的大量信息。作者中有领袖、有名人、有革命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宣传了中国的抗战,同时宣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的说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更多的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尤其是抗日初期艰难的敌后战场。11月的周刊,刊发了署名“雷迅”的文章:《悼冯迈樱先生》。他说:“多么诚恳又热情的迈樱先生,个子高高的,面孔方方的,那双炯炯发光又红又润表现着热烈情绪的眼睛,特别在演讲时,数述日军在中国的残暴行为,与中国民众遭难的惨状,他好像要掉下眼泪,用他的指头连续敲着黑板上写出的要点,语气非常坚定,头偏侧着似在思想,同时注视着听众的回应。他那教育家的姿态,和中华民族战士的精神,永远留在我脑海里,在我听到他殉国的消息,这种印象的波澜更加倍激荡着……”
手稿写于1937年9月25日,是全面抗战的第一年,冯国华在文末说:“这次的抗战,时间是长期的;这次的抗战,地点是全面的;这次的抗战,分子是全民的。所以凡是中华民族的人,都应当集中精神,直接间接地做抗战的工作,不仅仅是防止汉奸,或消灭汉奸已算尽抗战的能事,同时更应当积极地做抗战工作,来解放垂危的中华民族。”
作者简介
唐吉慧
唐吉慧,上海宝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宝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山区新联会会长、宝山区青联副主席、宝山区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等。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宝山参加“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
宝山开通两条免费就医专线,破解北部居民“看病难”
编辑:潘乔雨
资料:宝山统战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