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印度最近可谓是忙的很。
一方面要与巴基斯坦争个输赢,一方面又要维持自己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另外,印度还对中国提心吊胆。
尤其对中国,印度自国家独立以来,就一直将中国视为超越的目标,其认为只有超越中国才能坐稳大国地位。
所以对中国是百般挑衅,可屡战屡败。
对此美国教授萨克斯警告印度:美国之所以处处针对中国,绝非因为中国不好,而是因为中国太成功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
对印度的警告
萨克斯强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本身就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只能由西方主导”的迷思。
从40年间让8亿人摆脱贫困,到高铁、新能源、科技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并没有依靠战争、殖民和霸权去塑造影响力,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赢得尊重。
然而,这样的成就,在美国政界看来,却构成了威胁。
不是中国违反了什么国际规范,而是它在不破坏规范的前提下,过于迅猛地崛起,让美国感受到了深层次的竞争压力。
这种敌意,源自焦虑,甚至夹杂着无法掩饰的嫉妒。
对于印度而言,这番话本应成为重新审视国家对外战略的契机。
但可惜的是,现实中印度政界并没有吸收这样的冷静思考。
相反,印度一些高官却乐于在中美关系紧张之际唱高调。
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曾兴奋地宣称,当前的全球局势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仿佛美国对中国的高额关税是印度发展的跳板。
印度媒体也在积极渲染“印度制造”将全面取代“中国制造”的论调,甚至有人直言,美国已经在转移工厂,“中国市场我们来接”。
然而,现实远没有这些言论中描绘得那样乐观。
当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贸易伙伴加征关税时,印度也未能幸免。
汽车、电子产品、医疗设备等领域,印度都遭遇了美方“对等关税”的铁锤。
面对美方的高压,印度选择“退让”为先——降低本国关税、开放本地市场,向美方释放种种友好信号,希冀换来更多的投资与制造业外移。
但这样低姿态的讨好,换来的并不是期待中的平等待遇,而是一轮又一轮的附加条件:要求进一步缩减贸易逆差、开放电动车市场、配合美国技术标准等。
换句话说,美国并未把印度当作伙伴,而是当成可以利用的“替代选项”。
一旦这个“替代”变得不那么顺从,制裁和封锁随时可能落下。
萨克斯正是看透了这一点。
他直言,印度当前受欢迎,不是因为它具备与美国抗衡的能力,而是因为它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威胁美国的地位。
一旦印度真的成长为具有完整工业链、研发能力和全球市场影响力的国家,美国对它的态度将会变得截然不同。
这种警告,不只是对印度的“远虑”,更是西方对待非西方崛起国家一贯逻辑的揭露。
印度要反思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在外交上的某些表现已明显被“特朗普化”。
印度政要的公开言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公平贸易”“中国滥用规则”“重塑全球秩序”等措辞,几乎照搬特朗普的口吻。
这种跟风模仿不但没有帮助印度赢得尊重,反而暴露出其战略判断上的短视。
一个原本可以在中美之间灵活平衡的国家,正一步步把自己送上成为“工具国”的道路。
事实上,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中印之间虽然有过历史纠纷和现实摩擦,但若从地区和平与共同发展出发,双边协商才是最符合两国利益的路径。
可惜的是,印度一些决策层已经陷入了“谁反华、谁得宠”的错觉,以为跟在美国后面叫板中国,就能换来地位和资本的回报。
萨克斯的提醒不无道理:真正独立的国家,不能总是盼着别人失败、指望自己靠替代别人来“成功”。在美国眼里,朋友从来是“以不威胁美国利益”为前提的。
当年中国刚改革开放时,美国愿意帮助中国,是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对其资本有利。而今天中国崛起,美国就一反常态,将中国视为敌手。
这种变化本质上是零和思维的产物,是霸权国家不能容忍他国追平甚至超越自己的真实写照。
印度如果不能摆脱这种“被需要”的幻觉,终将发现自己既没有真正融入西方产业核心,也失去了与中国等邻国重建战略互信的机会。
更何况,印度目前无论是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还是科技创新能力,都无法与中国真正抗衡。
美方所谓“产业转移”也不过是调配资源的临时手段。
一旦国际局势调整,印度也可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一样,被快速“替换”。
诚如萨克斯所言,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从别人身上得利”,而是“构建自己不可替代的实力”。
当一个国家拥有强大而稳定的制度、自主完整的产业体系、真正尊重他国的外交观念,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印度若想成为世界强国,不应沉迷在“中美之间谁更糟”的问题上,而应认真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变局的世界中,“成功”也许并不讨喜,但唯有成功,才配拥有话语权。对印度而言,最危险的不是与中国竞争,而是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萨克斯的话虽简短,却足以震醒那些沉浸在短期得失中的人:美国不怕你的失败,它怕的是你像中国一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