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复旦大学化学学科百年启动仪式暨校友“智汇”高峰论坛在江湾校区化学楼举行。1984级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校友、复旦大学校董谭瑞清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化学系瑞清基金”,用于支持化学系事业发展。
1924 年,复旦大学学制系统设立了化学系建制,隶属理科。1926年,复旦大学理工科成立化学班,开始招生本科生,标志着复旦大学化学学科正式成立,从此拉开百年征程序幕。1929年,复旦大学系科改组,成立理学院,化学系首任系主任熊祖同教授兼任理学院院长。1930年,化学系勇立潮头,面向当时国家战略需要,在全国首先筹办国防化学专科。淞沪抗战期间,师生们投身化学军事用品制造,展现出复旦化学人的家国情怀。
1930—1940年代的复旦化学实验室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七校化学系合并,成为新的复旦大学化学系。此次合并汇聚各方优势,实力大增。自此,复旦化学系踏上在全国化学领域领跑的征程。
1955年,朱子清教授主持的植物碱研究课题“贝母的研究”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这是复旦化学系首次获得全国最高水平的奖。
1956年,复旦大学化学楼建成
恢复高考后,化学系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彼时,“抓好基础教学”成为化学系的核心目标之一,承载着提升教学质量、培育优秀化学人才的使命。
1977年,邓景发教授编写《物理化学》书稿,为恢复高校招生和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提供可用教材。1981年,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二级学科获批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点,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获批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点。这标志着复旦化学系的学科建设达到新高度——学科门类齐全,各个二级学科方向均衡发展,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化学人才搭建坚实平台。
进入21世纪,复旦化学系迎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赵东元教授等完成的“有序排列的纳米多孔材料的组装合成和功能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陈芬儿教授等完成的“d-生物素的不对称全合成生产新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陈芬儿等完成的“双氯芬酸类解热镇痛药生产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该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年,赵东元、李伟、邓勇辉、张凡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赵东元教授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百年来,复旦化学人在科研领域深耕,攻克众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这些成果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新材料研发、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原标题:《复旦化学,迎接学科百年》
栏目编辑:马亚宁 题图来源:复旦大学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