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护士而言,简单的“打针、发药、执行医嘱”已成为过去式。在临床一线,一袭白衣的“南丁格尔”们不再只是小护士,他们中有人攻读了硕士博士,有人荣获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等诸多头衔,还有人参加国际高级别学术会议与世界级专科护理专家对话……他们通过学习探索,成为不断深化护理内涵的“大专家”。

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两位专科护理专家,一起听听她们的故事。

“与他们经历的痛苦相比,我们的感官不适简直是小儿科!”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伤口护理门诊,痛苦呻吟声不时传来。

让50多岁的患者庞先生止不住“哀号”的缘由是右颈部一个4*6cm的脓包。脓包的周围皮肤明显红肿,肿块中间已破裂,大量脓液正顺着破溃处往外流。“原先只是个小疙瘩好多年了,前不久旅游背包的时候一直磨着,小疙瘩越来越红,疼痛愈发加剧,昨天开始流脓了。”无奈之下,庞先生不得不来到医院就诊。

经过细致评估,门诊专科兼门诊护士长、主任护师赵静确诊庞先生伤口是皮脂腺囊肿感染,随即对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清洗、清创、填塞引流条、包扎,一番流畅的专业操作,已将伤口处理妥当。伤口脓液处理干净,庞先生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现在处理好了,但您要记得保持伤口干燥、忌辛辣刺激食物、预约下次换药时间,待伤口感染控制后,可联系整形科行二期缝合,最大程度减轻瘢痕,并降低复发几率。”伤口虽不算大,但赵静仍很上心地叮嘱着。


赵静主任护理伤口中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伤口护理、造口护理、血管通路护理等专科服务年门诊量超过20000人次。以赵静为代表的专科护理人员每天与常人难以接受的脓、血、大小便等打交道,其中不乏整个溃烂的伤口,或是一直流大便的造口。


赵静主任护理伤口中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也有些感官上的不适应,历经一刹那的震惊和不接受之后,更多的是共情。与他们经历的痛苦相比,我们的感官不适简直是小儿科!”赵静坦言,对于专业伤口造口护理人员而言,一定要考虑患者的感受。“他们真的是很不容易,有时候我们感到了患者的尴尬和病耻感,便第一时间边处理边安慰,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造口人”数以百万,造就专业的“玫瑰守护者”

“来啦老张,今天没有坐轮椅自己走过来的呀,恢复得感觉还不错哦!”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副主任护师翁亚娟的造口护理专家门诊日,做完肠癌切除手术不久的老张在女儿的陪同下轻轻叩门。一个月过去,眼见着老张恢复得越来越好,翁亚娟发自内心地为他开心。

老张今年66岁,因罹患肠癌几个月前通过手术进行了根治性切除。和肿瘤一起离开老张身体的还有最重要的排便器官——肛门。一些结直肠癌患者由于疾病或治疗需要会接受造口手术,用以暂时或永久性改变粪便排出的路径。这样一来,排便的出口从肛门挪到了肚子上。

有数据统计中国目前累计的“造口人”数量已超过100万,并且每年新增约10万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也正因此,优质的造口护理迫在眉睫。

把老张扶上床再脱去衣物,作为造口护理专家的翁亚娟仔仔细细地将老张腹部的“玫瑰花”观察了一遍。“老张,你的皮肤很娇嫩喔,上次都处理好贴上的敷料还是长了水疱呢。”翁亚娟对患者说话总是柔声细语,隔着口罩也不难发现她的关切。


翁亚娟主任护理造口中

“造口”对于患者来说首先是一个器官的残缺,是一个功能的转移。而更为重要的是无法控制排便之后生理上随之而来的诸多并发症。国际造口指南调查数据显示,50%以上的造口人都经历过排便渗漏导致的皮肤溃烂,当然还有心理上的重重折磨。

而翁亚娟总能保持耐心。娴熟地换下旧造口袋,紧接着擦拭、冲洗、喷雾、用止血钳和镊子处理尚在恢复中的腔道,一套造口护理工作翁亚娟处理得行云流水。


不断提升学历、深耕专业领域,护士也成“大专家”

2009年,赵静选择前往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香港造瘘治疗师学会联合举办的造口学校学习,进一步提升专业护理技能,研修伤口造口失禁方向。“专科护士其实相当于助理医生,是介于医生跟普通护士之间比较特殊的群体。”在赵静看来,比如面对疑难伤口患者时,专科护士可以做出整体评估,“用什么药,怎么处置、清洗、清创、包扎都是我来决策,专科护士有很大的自主性。”

学成归来后,赵静成了医院伤口造口失禁护理的“守护人”。“曾遇到过一位风湿免疫疾病的老太太,全身多处皮肤反复破溃。作为专科护士,以我们为中心发起了难愈性伤口多学科合作,评估后协调风湿免疫科、血管科、皮肤科、营养科等相关科室进行讨论,免去了患者的东奔西跑,提升了诊疗效率和效果,最终让患者受益。”2024年,赵静赴英国参加国际高级别学术会议,与世界级专科护理专家共享本领域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及前沿工作。



“你们看,患者还是有些渗液感染,我们这里要剪大小合适的藻酸盐银离子敷料填塞创面、吸收渗液,加速肉芽组织生长。”每当细致操作时,作为硕士生导师的翁亚娟总会倾囊相授,将知识“投喂”给身边的研究生和进修生。

他们护“疾病”,更护“心灵”

这是不断拓宽、深入和储备的过程

作为从业近二十年的护士,如何看待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翁亚娟没有急着直接回答记者抛出的这个问题,而是分享了一个职业中里程碑式的故事。

如今翁亚娟坐拥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教育委员会主席等诸多头衔。可往前数十几年,翁亚娟刚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国际造口治疗师时,大部分人对于造口护理的认识还不容乐观,绝大多数“造口人”也不得不面对生活质量低下的难题。

一次,翁亚娟接诊了一位低位直肠癌术后做了造口的患者。由于患者严重肥胖的体型,腹部膨隆加上造口低平,造口袋的底盘很难贴合在皮肤上。尝试了各式各样的造口袋仍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一天得要换5个造口袋,患者一家人天天“粪战”、痛苦难捱。“找到我的时候,他大便都不是装在袋子里,全部都挂在衣服上,周围的皮肤也都溃烂得不成样子。”

如何才能帮助他?翁亚娟随即想到了结肠造口灌洗技术。“灌洗就是一次性将水灌进去以后大概40分钟能够把整个结肠内全部内容物排出来,之后的排泄物24小时内就不会出来,相当于我们正常人一天排一次便。”果不其然,在灌洗之后,患者可以暂时不用造口袋只贴上一块纱布,逐渐皮肤得到了恢复。


翁亚娟

“这个技术最初是在南京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的外籍教授那里学来的。”翁亚娟告诉记者,国外操作规程上写需要用1000~1500毫升的水,但实践中她发现我国人群的肠道容量相对小一些,便创新性地对技术进行了优化调整,“后来我们差不多都用500-1000毫升的水,病人灌洗效果都很好。”

“所以我觉得护士的专业性一定是不断丰富护理的内涵,不断深入和储备的过程。”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在翁亚娟看来,护理专业不仅仅是该怎么做,还要有知识的原创能力,结合中国的人群特征,最终形成适合国人的护理方案。同时,在医生“救命”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护理不断提升对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升生活质量。

“对于专科护士来说,需要的是知识的宽度和广度,而不是依附在医嘱或者只是机械执行的状态。”专业领域中不断地掌握前沿知识,同时自主革新,才能真正帮助到更多患者,赵静也有相同的感受。

值此“国际护士节”,扎根护理一线的赵静也感触颇深。谈及未来,她说,“希望我们的护士一直心存善良、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多说一句】护理人员的专业化蜕变,成为不可替代的温暖力量

时间拨回20世纪初。1900年,美国护理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创刊,首次提出护理专科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护理专家开始呼吁加强护理专业化发展,并提出培养专科护士的设想。随后几十年,我国专科护理迈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护理已经成为和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

也就是说,护理仅仅是简单打针发药的年代,早已成为过去式。专科护士群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专业化蜕变。令人欣喜的是,专科护士建设已初步形成“学历提升”“专科认证”“科研创新”等多维发展模式。

更值得点赞的是,随着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专科护士们不仅是技术精湛的临床专家,更成为患者心灵的守护者。护理人员不仅获得了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深化了现代护理的专业价值,对患者来说,也显著提升了护理质量,成为医疗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温暖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王丽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