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5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指南》明确要求,具备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立老年医学科;老年医学科主要收治罹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在上海,位于松江区的亲清护理院以《指南》为纲要,通过“以医疗为主的长期照护模式”为周边乃至本市、长三角地区老年患者提供医养结合的服务,有效缓解养老机构“就医难”的核心问题。
护理院老人大多需要持续医疗支持
今年2月,85岁的杨阿婆突发脑出血,在区级医疗机构救治。经手术等治疗后,老人病情有所好转,但面临着出院后家中无法照顾的窘境,3月15日,转入了亲清护理院。“当时老人神志不清、气管切开,同时有深静脉留置导管、鼻饲管饮食,并留置导尿管。”接诊医生介绍,除了急性发作的脑出血之外,杨阿婆本身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癫痫发作、肺部感染等基础疾病。两个月以来,在经过控制血糖、血压、感染、整合照护和医疗后,如今杨阿婆逐渐拔除了导尿管、深静脉导管、气管导管和鼻饲管,意识转清。“不过,目前老人还存在语言障碍、偏瘫等症状,需要持续康复治疗。”
据悉,此次《指南》与2019年试行版相比,新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一是扩大了老年医学科的建设范围;二是细化了老年医学科科室设置标准和业务内容;三是明确了老年医学科的服务模式;四是调整了责任主体和质控模式。
在亲清护理院,收治的患者中有诸多为罹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他们需要持续医疗和护理,包括慢性疾病晚期、伴有严重并发症,如渐冻症需要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经抢救气管切开后无法脱管,需要气切护理;中风后吞咽和运动功能障碍,依赖鼻饲进食和康复治疗;骨折后出现运动障碍,需要康复维护功能;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严重认知障碍伴有慢性疾病,需要经常出入医院;以及各种疾病导致失智、失能需要长期医疗性照护的患者等。”院方负责人詹锋介绍。
解决出院后的“就医难”问题
据悉,亲清护理院是由全国劳动模范朱良才于2010年创办的非营利性的护理院,也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詹锋说,在国家倡导“推动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建立和完善老年照护体系”的政策指引下,护理院将继续克服公立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的难点,通过特色服务,依靠病家支付的廉价服务费用与政府支出的少量医保资金,对需要长期医护的老年患者提供便捷、安全、优质的服务,进一步为社会、家庭发挥积极功能。
在护理院,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的老人并不少见。如果加上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引发免疫力下降,还会使老人饱受压疮疼痛。65岁的潘老伯就是一名气切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导致骶尾部出现4期压力性损伤,面积约为10厘米x10厘米。去年2月,他入住亲清护理院,一病区医护人员对他和家属进行了心理疏导与病情评估后,每天按时、细致为其处理伤口,并指导护工如何做好日常护理。仅半年后,巨大的创面已好转并愈合。
詹锋介绍,为了解决不能在综合性、康复医院长期住院而需要长期医疗服务的患者“就医难”问题,护理院运用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支较为稳定、梯队式、具有技术和经验的医、护、护工队伍,提供疾病防治、个体化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等连续、系统、多样的医护服务。“我们希望,在老龄化社会中探索一种满足大需求量、服务满意度高、医疗经济成本较低的服务方式,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医、有所养。”
原标题:《破解养老机构老人“就医难”问题,这家护理院探索持续性医护服务》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