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其中"结婚离婚不再需要户口本"的规定引发社会热议。

这一看起来简单的程序调整,实则是我国婚姻制度从传统管控向现代治理转型的重要标志,背后折射出户籍制度改革、数字化治理升级和个体权利觉醒的多重时代命题。


一、户口本:婚姻登记的历史枷锁

在过去70多年的婚姻登记实践中,户口本始终扮演着"婚姻通行证"的角色。

这一制度设计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户籍信息核实当事人身份、婚姻状况及亲属关系,确保登记信息的真实性。

例如,1994年《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要求提交"户籍证明",2003年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延续了户口簿作为必需材料的规定。

这种制度设计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户口簿的家庭关系记载,有效防止了重婚、近亲结婚等违法行为;


其次,依托户籍管理体系,确保了婚姻登记与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衔接。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这一制度逐渐暴露出深层矛盾。比如家庭干预的制度性工具。

父母扣留户口本阻挠子女婚姻、离婚后一方扣留户口本阻碍再婚等现象频发。

据民政部统计,2018年全国有12.6万对新人因无法出具户口本选择诉讼结婚。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流动人口的权利困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跨省流动人员逾1.25亿,异地婚姻登记需往返户籍地办理,时间成本高达平均7天。

除此以外,行政效率的制度性损耗,户口簿记载信息与公安系统实时数据存在滞后性,人工审核易引发错误,反而增加了登记风险。


二、技术革命:婚姻登记的破茧之路

此次改革的核心突破,在于以数字化治理替代传统证件管控。

根据新条例,当事人只需提供身份证及婚姻状况声明,婚姻登记机关通过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与公安、法院等系统联网,实时核验身份、户籍、婚姻史等信息。

如今,结婚离婚不再需要户口本,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技术进步是变革的有力支撑。

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已实现实时在线登记和信息系统联网,民政部与公安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

通过身份证“一证通查”,婚姻登记机关可实时、精准地核验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婚姻状况,还能准确识别血亲关系,其准确性和效率远超传统的户口本核验。

这有效防止了重婚、骗婚等违法现象发生,保障了婚姻登记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这一变革也是对“放管服”改革的深入落实,极大地简化了办事流程,减少了群众办事环节,优化了行政资源配置,提升了婚姻登记机关的工作效率,让民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同时,取消户口本要求,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满足了人口流动背景下人们的现实需求,无论身处何地,只要符合条件,都能就地办理婚姻登记,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更重要的是,新规从程序上保障了“婚姻自由”原则,将婚姻选择权切实交回到个人手中,减少了家庭不合理干预,让婚姻回归到基于爱情和个人意愿的本质。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户口本要求,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观念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让婚姻登记告别了户口本的束缚,向着更加人性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为构建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