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宠物店橱窗展示的狗狗,吸引顾客驻足查看、拍照。图/IC photo
宠物店也有“跑路”的了?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来,有多家知名宠物店出现闭店或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动辄充值数万元,给宠物提供高端寄养、高端洗护的宠物店,成了消费者维权热点。
传统的宠物店本来是靠手艺吃饭、靠人力服务、靠口碑维系的生意,盈利空间有限。但近几年,“宠物经济”井喷。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已超过3000亿元。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不少人匆匆入局,却遭现实打脸。
宠物行业的特征,注定了这不是一个谁融资多、烧钱多,谁就能赢的资本游戏。宠物店也开始“跑路”了,说明宠物行业亟须“去泡沫”。
如一家被曝难以为继的高端品牌宠物店,曾对外展示出这样的形象:20万元的楼梯、法拉利汽车接送、会员卡5000元起步、寄养最低699元一晚、美容服务上千元一次。
但这些所谓高端、奢侈的感受,却是针对宠物主人设计的——只有人才有身份认同、社交展示的需求。对宠物来说,其快乐取决于日常陪伴、规律饮食、适量运动,以及熟悉环境带来的安全感,而非楼梯造价、接送汽车的品牌。
豪华装修,高档设备,如此开店意味着前期的高投入和运营的高成本。就像知情人介绍的,该高端品牌宠物店难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月都要支付10万元房租。至于服务内容,寄养也好、美容也罢,虽然是刚需,但消费频次有限。
当平价服务竞争激烈时,高端服务就很难规模化。高额会员充值确实可以收回一定现金流,但经营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服务流水,而不是寅吃卯粮的预付费游戏。一旦资金链断裂,关门“跑路”就是大概率的事。
有些人想复刻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模式来重塑宠物行业:标准化、连锁化、会员制、烧钱博流量、扩张抢市场等。但事实证明,这种重包装、轻服务的套路,只能带来短期曝光,无法构建长期信任。目前看,这一套模式在宠物行业未能复制成功。
不同于互联网企业,宠物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属于面对面服务,是线下的、非标准的、个性化的服务。那些看上去科技感十足的系统和流程,在面对一只分离焦虑,或生病拉肚子的狗狗时,几乎毫无作用。
一家宠物店是否能有回头客,高度依赖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而这类人才培养周期长、流动性高,一个招牌美容师离职,就可能带走一批客户。
正因如此,那些依赖包装、炒作、高估值融资“堆砌”起来的宠物店被市场淘汰,并不奇怪,也未必是坏事。
一方面,这是对市场发出了警报,提醒行业监管不能缺位,尤其是对高额预付费、夸大营销、服务失责等行为,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追责机制,避免宠物行业重蹈健身、美容、教培等行业的覆辙,陷入“预付费陷阱”。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消费者的提醒。养宠不等于炫宠,与其迷信高奢标签,不如回归理性消费,用科学的养宠理念取代盲目的情感投射。宠物不是人类社交的道具,而是需要陪伴、照护与理解的生命伙伴。
同时,也提醒创业者和投资人,宠物行业的整体规模仍在扩张,消费潜力不小,但这不是快消品,更不是金融工具。
宠物行业也该“去泡沫”了。随着行业监管完善、消费者日渐成熟,那些真正专注于动物福利、专业服务与标准化运营的宠物机构,才能在理性竞争中脱颖而出。毕竟,最终能赢得市场的,也只能是服务本身。
撰稿 / 马青(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