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村,生活还能继续吗?
最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凤凰村的一处垃圾堆积点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里成堆的垃圾不仅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还滋生了大量的蚊虫,严重影响了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这一现象背后,暴露出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凤凰村东北角的一片麦地里,有一个长约二十米、宽约五米、深约两米的深坑,里面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据村民反映,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半年多,期间虽然有个别村民向村委会反映了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垃圾已经开始渗漏,对附近的农田和灌溉水系构成了潜在威胁。村民们表示,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让他们感到非常不安,担心长期下去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管理困局:谁该为此负责?属地管理真空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凤凰村原属于仇湖镇,现已合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管理职责不明确,导致垃圾处理工作陷入停滞。是否存在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迟迟未能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管理上的真空状态,使得垃圾问题日益严重,村民的不满情绪也在不断积累。
监管反思:机制为何失灵?巡查制度形同虚设,是另一个关键问题。按照规定,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垃圾堆放点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巡查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根本没有落实。村民反映,他们从未见过有人来检查过这片垃圾堆。这种巡查制度的失效,使得垃圾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程度。
问责机制缺失也是导致问题久拖不决的重要因素。即使有村民投诉,也没有相应的问责机制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种缺乏有效监督和问责的管理方式,使得相关部门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导致垃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破局之道:多管齐下解难题。明确责任主体:建议海安市政府尽快厘清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管理边界,建立过渡期联合工作机制。具体来说,可以成立一个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垃圾处理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问责机制,对不作为或慢作为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村民普及垃圾分类和环保知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符合标准的垃圾处理站,配备专业的垃圾处理设备和技术人员。同时,建立健全垃圾收运体系,确保垃圾能够及时收集和处理,防止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
长远思考:乡村振兴中的环境治理。凤凰村的案例绝非个例,它折射出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普遍困境。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把环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创新治理模式,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环境治理路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
垃圾治理,考验基层治理能力,期待海安市有关部门能正视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