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记忆的老相册,那些农村的老物件儿都承载着咱们的乡愁。每一件都是爷爷辈儿留下的珍贵记忆,如今却成了博物馆里的稀罕玩意儿。想当年,这些东西可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啊,现在的娃娃们怕是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咯。
老马鞍
那年头,家里有匹马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赶集、耕地、运货样样离不开。
我家那个老马鞍是爷爷打小用到老的,皮子都磨得锃亮,边上还有铜饰件儿,一摸就能感觉到岁月的温度。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跟着爷爷上街,骑在马背上走在乡间小道,那个威风劲儿,村里娃娃们都羡慕得很。
马鞍底下垫着厚实的毡子,上面雕着花纹,据说是民国年间一两银子买的,用了几十年都没坏。
如今村里连马都少见了,更别提这马鞍,年轻人怕是连咋骑都不知道喽。
银票夹
打小听爷爷讲,解放前用的可都是银票子,得有个稳妥当当的地方存着。
这票夹子一般是三折的,外头是蓝布或者黑布,里面缝了好几层,专门夹银票和重要字据。
我家那个还是奶奶的嫁妆呢,布面上绣着鸳鸯戏水,针脚细得跟蚂蚁腿似的。
记得小时候爹常把工分本和粮票放里头,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东西啊。
如今啊,塑料卡一刷,手机一扫,钱都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这票夹子也成了记忆里的老物件儿。
核桃木老天平秤
村里老李家祖上开中药铺,那个核桃木天平秤可是镇店之宝
木头是上好的核桃木,用了几十年油光锃亮,那个横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道道,精确得很。
两边的铜盘擦得跟金子似的,称一钱半钱的中药从不差分毫。
记得小时候我总爱看老李爷爷称药材,手指捏着药材轻轻往盘里撒,一点点调整到刚好平衡。
那阵子,一副中药才花三毛五分钱,如今怕是连认得出这秤的人都不多了。
铜火盆
冬天里,最解乏的就是围着火盆烤手了。
我家那个是纯铜打的,底下三个脚,盆沿上还雕着花纹呢,听说是爷爷结婚时花了五斤粮票换来的。
生炭火时要先垫一层细灰,上面再放红炭,炭火慢慢就旺起来了。
晚上全家围坐在火盆边,一边烤红薯一边听爷爷讲故事,那个热乎劲儿现在想想都暖和。
如今暖气、电热毯一应俱全,这铜火盆反倒成了古董,摆在城里人家的客厅当艺术品了。
竹编蒸笼
俺们老家过年必备的就是这竹编蒸笼,蒸出来的年糕那叫一个香啊。
蒸笼是村东头老张编的,选的都是三年以上的老竹子,劈成细条后用开水煮软了再编。
一层层叠起来,底下放水,上面蒸馒头、包子、年糕,气味儿顺着缝隙往外钻,馋得娃娃们直转悠。
记得那会儿一个四层的蒸笼才卖七毛钱,用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
如今的电蒸锅虽然方便,但总觉得少了点年味儿,竹编的清香和食物的香气混在一起的感觉,是现代厨具给不了的。
竹编文房提盒
念书时最宝贝的就是这个竹编文房提盒,里面的四宝一应俱全
盒子是竹条精细编织的,上面有提手,拎着去学堂可方便了。
盒子里有格子,分别放毛笔、墨块、砚台和宣纸,整整齐齐的不乱。
我那个是爹在县城赶集时花了一块二买的,当时可是大手笔啊。
现在孩子们用圆珠笔、钢笔,哪还知道磨墨的讲究,这提盒也只能在老物件展览上看到了。
这些老物件儿,记录着咱们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友友们家里还有哪些宝贝还在用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