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夏天,新疆罗布泊的沙海深处,一位著名科学家神秘消失,引发全国震动。四十多年过去了,彭加木的下落依旧成谜。有人说他是迷失荒漠,也有人怀疑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逃亡,这样离奇的说法,和科学家的朴实人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一个是国家级的科学家,一个是失踪谜团的主角;一边是为国奉献的英雄形象,一边是关于“策划逃亡”的种种传闻。到底是意外,还是背后另有隐情?这件事究竟有多复杂?



一、

要说“消失”背后的秘密,得先说说彭加木这个人。1925年,他出生在广州一个普通家庭,家里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父辈重视教育,从小就让孩子多读书。彭加木聪明上进,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大学当了助教,后来进入中国科学院,专注生物化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都在搞建设,边疆科研力量薄弱,彭加木主动请缨,要求到新疆工作。他还把名字从“家睦”改成了“加木”,专门表示要为边疆“添草加木”。他不是光说不练的书呆子,是真刀真枪扎进荒漠。



1956年起,他带队搞新疆科学考察,15次进疆,3次深入罗布泊,每次都在当地待上大半年。除了找矿、查水源,他还带队发现了中国最大的钾盐矿和重水资源,纠正了国外对罗布泊的种种误解。

这人干活不要命,沙漠里粮食不够吃,他就捉蜥蜴生吃。得了癌症、做过大手术,也没休息几天,照样拄着拐杖上荒野。熟悉他的人都说:彭加木身子不壮,但意志比钢还硬。这样一个人,怎么会突然失踪?又怎么会有人怀疑他是“有计划消失”?



二、

1980年5月,55岁的彭加木第三次带队进罗布泊考察。这次队伍从北向南,历时28天,完成了450公里的穿越,收获了一大堆标本和数据。按理说,考察已经圆满结束,可以安全返程。可彭加木觉得,还能进一步摸索,于是提出回程时再走一条东线,继续深入。

6月中旬,队伍扎营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正赶上沙尘暴,车进退不得。最要命的是,水和汽油都快用完了。6月17日早晨,彭加木留下了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然后独自一人走进了沙漠。等队员发现情况不对,赶紧搜寻,却只找到几张糖纸和一点脚印。



随后的几天里,国家调动了飞机、军队、搜救犬,各种方法都用上了,可整个沙漠像是张开了大嘴,把彭加木吞掉了。新华社发布消息后,全国轰动。各种传言也开始流传,有的说他被沙尘暴掩埋,有的说他狼狈死在流沙里,还有的说他是生病晕倒了。但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那些关于“策划逃亡”的说法。

这类说法最早见于香港一份报纸,说有留学生在美国见过彭加木。还有人编造了一些“他带着秘密资料失踪”的故事。乍一听,这种说法很刺激,可仔细一看就漏洞百出。



首先,彭加木不是第一次进罗布泊,他对这里的地形、危险早就门儿清。沙漠行走要靠经验和胆量,而他身上没带太多水,也没带能长时间生存的装备。如果真要“策划逃亡”,怎么可能选在罗布泊?就算再有本事,也扛不住那里的烈日和风暴。

其次,彭加木家里、同事、老友都说,他没有理由“跑”。他一辈子为国家科研拼命,连去苏联深造的机会都让给别人,自己宁愿扎根新疆。上世纪60年代特殊时期,他和家人也遭过不少委屈,但都挺过来了。到了1980年,身体不好,依然心系工作,怎么会突然“叛逃”?再说,罗布泊那地方,逃出去得有车、有水、有向导,他孤身一人,怎么可能?



三、

彭加木失踪后,各种传说越来越多。有人说他被外星人带走了,有人说他发现了什么秘密文物,还有人把他和“双鱼玉佩”等神秘故事联系起来。这些说法流传得有模有样,但没有任何证据。

其实,罗布泊的危险,远比神秘更真实。夏天五十多度的高温,沙尘暴随时来袭,地形单一、方向感极差。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探险家,也常常有去无回。1996年,著名探险家余纯顺想徒步穿越罗布泊,最后也丧命沙漠。可见,这里不是阴谋和传说的温床,而是生命最脆弱的试炼场。



再看彭加木的性格和工作习惯。他做事认真,遇到紧急情况常常亲自上阵。那天水快用完了,他急着给队伍找出路,所以决定自己去探水井。或许是低估了环境的恶劣,或许是身体突然不支,可能是在沙尘暴中迷失了方向。种种迹象都说明,这更像是一场意外,而不是有预谋的“逃亡”。

国家对他的评价很高,追认为烈士,树立纪念碑,还把他的事迹编进教科书,鼓励后来人。每年都有科学家、志愿者去罗布泊献花、纪念。彭加木的故事,成为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无畏牺牲的缩影。



彭加木的消失,既是科学探索的悲壮一页,也让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更深了一层。各种关于“精心逃亡”的传言,听起来热闹,其实经不起推敲。真正值得我们记住的,是他为国家、为科学事业付出的全部心血。

罗布泊的秘密或许永远难解,但彭加木的奉献精神,注定会被一代代人铭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