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对不起CAZ的地方,未来还有希望吗?
作为上海唯一全域划入CAZ(中央活动区)的行政区;
黄浦区承载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消费中心的双重使命。
但是在这片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却有一个板块呈现出与CAZ定位严重不符的割裂景象。
这就是黄浦世博滨江板块:
黄浦世博滨江板块
在上海过去十年的滨江开发大赛中,黄浦世滨几乎失去了声音,没有一点存在感。
同样是滨江CAZ,黄浦世博滨江的名气大不如徐汇滨江和前滩,还被北外滩、东外滩盖住了。
最近我去黄浦世滨实探调研了下,发现跟徐滨、前滩等其它CAZ区域的发展差异实在太大了。
当徐滨把每寸土地都换算成房价时,黄浦世滨却豪横地搞起了“停车场博览会”:
还有违章机动车停放点、自来水厂、汽车销售中心等组队排布。
这让黄浦世滨看起来有几分郊区工业区的模样:
高雄路2号有一大块地正在进行土壤污染修复,像是城中村拆建现场:
据统计,黄浦世滨总共有20余幅土地尚未开发,有的直接涨满了2米高的芦苇,摞荒了:
这些空地和停车场,以前都是世博会浦西园区,拆走后留下了空地。
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
在这里,还能看到黄浦少有的工人新村:
这也在于这里以前是比较差的郊区地段,是江南造船厂所在地,相应地诞生了工人新村。
好在因为世博会的举办,江南造船厂拆走了,比较幸运。
CAZ一般商业比较繁华,但在黄浦世滨是另外一幅模样。
黄浦绿地缤纷城半倒闭式营业,入驻品牌残存不到20%,人影难觅,多部电梯已不再转动:
黄浦世博滨江的城市界面不像徐滨、前滩那么高大上。
这里还留下了很多世博场馆设施,不仔细考究的人还以为是某个工业大厂房呢:
世博场馆
在滨水商务区的打造上,黄浦世滨跟周边的CAZ区域差异就更大了:
徐滨有腾讯、央视、芒果坐镇;
前滩有普华永道、拜耳跨国总部;
浦东世博滨江搞了很多央企总部;
东外滩有美团、字节、B站助阵。
而黄浦世滨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明星企业,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数据集团都不怎么知名。
这里的CAZ给人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脚,几乎快对不起它的称号了,为何差异就那么大呢?
黄浦世博滨江因为历史上开发的原因在过去10年上海滨江的发展大赛中被“耽误”了。正是它的耽误,才给了徐滨和前滩弯道超车的机会。
黄浦区其实是由三个区合并而来,2000年与南市区合并,2011年又收编卢湾区。
三区合并后,给黄浦世滨的发展留下了一个长期的"后遗症"。
黄浦合并另外两个区以后,全区的发展重心开始南移:
从传统南京路-外滩轴线转向董家渡金融城。
董家渡金融城是黄浦向南发展推进的过程中搞的重点项目,早在2014年就开始宣传造势了。
但是往往重大区域的合并背后都会牵扯到一些利益,原南市、卢湾遗留的产权纠纷导致董家渡开发受阻。
比如董家渡地王项目原中民投退出后、融创接盘再转手,过来开发的房产商都破产了,非常邪乎。
这导致黄浦南下的第一站董家渡金融城现在都没有建好,可谓出师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黄浦自然不会再去搞南市南部和老卢湾南部的滨江区域了。
历史又很巧合,世博遗产给黄浦世滨区域增添了"甜蜜的负担",使其错过了后来的发展机遇。
为了迎接2010年的世博会,这里提早进行了一场大拆大建,实现了城市肌理的全面更新。
这场世纪盛事不仅向全球呈现了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实践典范,更塑造了上海现代化国际都市的标杆形象。
然而盛会落幕后的十余年间,黄浦世滨区域的发展随即陷入静默期;
除了做一些局部微更新外,整体开发进程明显放缓,这是为啥?
因为经过世博周期的集中改造,区域内亟待更新的存量空间已基本出清,相对完善的城市基底降低了二次开发的紧迫性。
在这个背景下,黄浦区的城市更新重心自然转向更具挑战性的历史风貌保护区:
这不,新天地石库门复兴、豫园商文旅融合、老西门社区活化等重大项目接连启动。
随着2021年黄浦完成全区二级旧里改造攻坚,城市更新进入提质增效阶段。
以露香园高端住区为代表的更新项目逐步落地,老城厢复兴等系列工程也在推进中。
但是黄浦世滨因为板块本身的原因,老公房、老塔楼、早期商品房混杂,还没到拆迁的周期,不在黄浦的重点更新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在举办完世博会以后,那些具有标志性的场馆作为特殊历史印记被保留了下来,并没有全部拆除:
黄浦世滨保留的中国船舶馆
保留的世博场馆占据了黄浦滨江宝贵的土地资源,导致区域可开发用地碎片化,形成了一个发展桎梏。
徐汇滨江能够快速发展起来,是因为没有历史包袱,工业区全部拆干净,可以成片开发;
前滩同样没有历史包袱,原先是一片荒地,得以连片建设了很多摩天商厦和江景豪宅。
但是黄浦世滨不一样,保留的世博场馆占据了滨江核心地块,没法成片开发。
也可能是黄浦早就意识到了这个原因,后续没在这里建设像徐滨、前滩那样的滨水商务区。
假设举办完世博会后,黄浦当年有魄力把那些场馆都拆完,率先建成高密度的滨江CBD区;
还会有后来的徐滨和前滩吗?可能不会有。
所以黄浦世滨是以自己的“牺牲”和历史机缘的“耽误”成就了徐滨和前滩。
时至今日,黄浦世滨已经错过了发展滨江商务区的最好时机,有人说以后也就那样了。
毕竟在2035的规划中,黄浦世滨还没有确定最终的详细控规,那些空地还不知道要建什么。
那么,黄浦世滨“对不起CAZ”的状态是否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呢?未来何时能够二次蜕变?
上游有徐滨和前滩,下游有陆家嘴和北外滩,让黄浦世滨腹背受敌,处境确实尴尬。
如果黄浦世滨再建设像徐滨、前滩那样的滨江CBD,就很同质化了。
黄浦世滨必须找出一个特色的IP,能够在21世纪的黄浦江畔站稳脚跟,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该怎么办呢?黄浦区已经初步有了想法,要在这里搞“中央科创区”:
2023年9月,黄浦区发布《中央科创区建设方案》,明确"数字科技+生命健康"双核驱动。
突然之间,黄浦世滨成了上海的中央科创区。
那么,黄浦为什么要在这里搞中央科创区呢?
黄浦这个打法,非常顺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并且极度彰显出了自己的区位特色。
可以发现,上海的科创区选址都在城市的边远地带,出现了科创要素郊区化的特征。
如张江、临港、大零号湾、G60科创走廊、大吴淞、南大等,甚至金山都在搞科创湾区。
上海市周边都是科创区,唯独市中心缺少一个具有全球标识度的中央科创极核。
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规律来看,科创正逐渐向城市核心地带回归,黄浦世滨中央科创区恰逢其时。
以纽约硅巷为例,在20世纪后期曾经历高度的办公空置,通过实施"Tech Talent Draft"人才计划与"Midtown South Rezoning"区划调整;
慢慢发展成了纽约曼哈顿高科技企业齐聚区,成了市中心的硅谷:
纽约“硅巷”科技型企业分布
再看伦敦硅环,原来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片工业遗存;
在2010年“东伦敦科技城”的洗礼下,如今同样发展成为了伦敦市中心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区,被称为欧洲硅谷: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黄浦世滨,坐拥绝对的市中心地位,是“一江一河”规划的“C位”,是展现上海未来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和名片。
黄浦世滨距离外滩、陆家嘴直线不到4公里,不仅地段好还具有很高的文化资本价值。
类比伦敦金丝雀码头奥运遗产的开发,世博记忆给这片土地带来的IP价值同样不可小觑。
黄浦世滨中央科创区的建设,将促进上海的科创产业回归市中心,非常顺应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趋势。
同时上海的城市发展逻辑也在回归市中心,不再摊大饼了,契合了中央科创区的规划。
比如一城九镇不搞了,副中心不叫了,金色中环也一度按下暂缓键,上海正在回归市中心的发展本位。
黄浦已经是上海的金融、商务和文旅中心了,以后要是补足科创这个短板就更牛了。
本身黄浦不缺写字楼,楼宇经济全市第一,GDP一直走在全市前列。
发展科创产业,正好可以形成一个错位竞争,吸引郊区的科创资源回流到市区。
当然,黄浦世滨发展科创也会有一些挑战,像上述提到的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没法成片开发;
黄浦世滨被内环高架割裂开来,滨江纵深不宽,只有500-800米。
地铁站也稀疏,轨交枢纽不强,对吸引资源的汇集力度不够。
也就是这个原因,加上周边小区和居民少,有些商场支撑不起来。
发展科创还只是黄浦世滨的初步规划,这个科创区暂未纳入市级"3+6"产业体系,具体如何实施、那些空地要建什么都还没想好。
科创区目前导入的数字科技和生命健康产业不多,未来落地有一个很长的周期。
黄浦世滨的部分企业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开发时间的错位,使得黄浦世滨板块的二手房产品非常错乱。
这里的豪宅开发并不多,好房子也不多,暂未形成像徐滨前滩那样的富人区。
板块的几个商品房卢湾城市花园、鲁班公寓、望江苑、白玉兰家园开发于2000年,都上了年纪;
靠近内环高架沿线建的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大楼和老公房,居住会有明显的噪声影响。
能称得上好房子的,像融创滨江壹号院、绿地黄浦滨江、廿八尊、黄浦滩名苑,屈指可数。
不过这也正说明了黄浦世滨的潜力还有待释放,片区开发强度会在后续放大。
尽管面临一些开发困境,但展望未来黄浦世滨板块依旧看好,它是黄浦留在最后出的一张王牌。
上海明确要在2035年之前全面建成CAZ,黄浦世滨还有10年的施工时间。
黄浦区肯定不会浪费这个宝贵的地段,而且也不希望把答卷留到2035年还没做,那时候就更尴尬了。
黄浦世滨的土地都在黄浦自己手中,可以任意发挥,规划弹性和想象空间很大。
这几乎是黄浦区乃至整个上海中央活动区里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整片“战略留白区”,非常难得。
至于黄浦世博滨江的王牌现在还不出,可能是画图的人还在想具体要怎么画才最合适;
也可能是在等待土地升值,到时候能卖上更高的房地联动价,目前开发的绿发浦江园售价在16万元/m²;
也可能是在等待一个更加令人澎拜的发展机遇,下一个像世博会那样的世界级盛事再次落户于此。
不管黄浦世博滨江怎么开发,即便那些科创写字楼都不建,简单地开发成滨江豪宅,都会吸引全市的客户过来购买。
接下来的10年,看黄浦如何打好世博滨江这张最后的王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