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没读过书,她曾自嘲是一个不识字的瞎婆子。
母亲小时候家里很穷,她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读过书。听母亲讲,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建立,政府办夜校为年轻人扫盲,母亲听说读书不要花钱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她刚结婚,才十六岁,好想读书识字。父亲小时候读过一年私塾,他毛笔字写得好,算盘也打得快,性格有点傲。父亲思想很封建,他非常不赞成女人晚上抛头露面去上夜校,他对我母亲说:“一个女人夜晚上什么学呀,你真的想认字,还不如我来教你。”不知父亲是否搪塞母亲,反正一次都没教过她。
母亲就这样错过了读夜校扫盲,一辈子除了自己的名字几乎不认识其他字,平时她对写了字的纸条和票据都特别谨慎、特别敬畏,唯恐因自己不识字弄丢了而耽误大事。记得我从读小学开始,母亲每次在家打扫卫生,哪怕捡到一张只有几个字的小纸条都会小心翼翼地问我:“这是有用的吗?上面写得是什么?”当听到我告诉她没有用之后,她才放心地将纸条丢到垃圾桶里。
不识字是母亲一生的遗憾,她经常对我们讲:“我这辈子没读过书,是个不识字的睁眼瞎子,好多事都干不了,吃了很多亏,你们今天有书读,一定要好好用功。”
平时我们兄妹在学校哪怕只有一点小小的成绩,母亲都非常开心。我读小学第一批加入少先队、选为中队长和当上学习委员时,母亲都高兴得专门为我煮了两个“秤砣蛋”。在那个年代,两个“秤砣蛋”可以说是大人的最高奖赏。
母亲不识字,不能读书看报,她平时只能通过书本之外的渠道学习生活中的小知识。母亲喜欢听广播、看电视,她说广播和电视里也可学到很多东西。亲戚朋友说母亲的菜烧得特别好吃,她说那要感谢广播电视里教得好。
母亲大事小事都喜欢琢磨,她处理邻里之间的一些琐事往往胜过识字的父亲。我们家不论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母亲拿主意,母亲是我们家的定海神针。平时,有些邻居遇到为难的事也喜欢听听她的意见,我有时也觉得纳闷,一个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普通妇女,有时讲起道理来也是一套一套的。虽然母亲不识字,但她不乏睿智聪慧,母亲如果读过书,那一定了不得。
以前,我们家一直是租公家的房子住。有一年,房管部门只把我们住的旧房子简单翻修了一下,竟像新盖的房子一样收租金。房租突然翻了一倍,邻居们都觉得很不合理,大家要我母亲挑个头,去房管所谈谈。我父亲认为租金是政府部门调上去的,肯定降不下来,父亲不太同意母亲去交涉。最后,母亲和三位邻居经过一个下午的摆事实讲道理,硬是把房租给降下来了。
母亲一生虽然很平凡,甚至平凡得像长江和黄河里的一滴水、像深山老林中的一片绿叶,但我们兄弟姐妹仍然敬重平凡的母亲。平时只要母亲下班回家,小屋子里便充满快乐和温馨;只要母亲在家,我们就感到温暖和踏实。母亲善良、勤劳、能干,一生忙忙碌碌,她在厂里经常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下班后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由于操劳过度,母亲那双长满了老茧的手,因患内风湿疾病致使指关节变形。母亲的双手历经沧桑,她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全靠这双手把我们兄妹拉扯大。母亲勤劳的双手和对儿女充满希望的眼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兄妹奋发前行的力量源泉。
我启蒙上学那几年里,晚上我和弟弟做作业,母亲经常用喜悦且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母亲看我们兄弟俩读书似乎就像她自己坐在课堂上读书一样幸福。母亲常常被我们琅琅的读书声吸引,她经常晚上做完家务事后悄悄地凑到书桌前看我们写作业,有时还要我教她读几句《毛主席语录》。母亲记性很好,虽然不识字,但一个晚上能背诵出一大段《毛主席语录》。有一次母亲在工厂偶尔背了几段《毛主席语录》,没想到厂长表扬母亲说:“一个没有一点文化的工人师傅都能读毛主席的书,这太不容易了。”
母亲一生都在用行动影响和教育我们。小时候虽然我们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母亲看到生活比我们还拮据的邻居遇到困难都会帮一把。父亲幼年丧父,从小在苦水里泡大,把钱看得特别重,一生舍不得乱花一分钱,他每每看见母亲“大手大脚”地帮助别人,脸上总会流露出一些不乐意的表情。我能理解父亲的心情,因为我们自己都穷得经常问别人借钱。在我记忆中,母亲经常带我到一位周姓大妈家借钱。
母亲为人厚道、与人为善,我们兄妹四人耳濡目染,从小也朦胧地懂得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母亲当了一辈子工人,虽然怎样教育儿女的大道理谈不出好多,但她养育出的后代起码个个都忠厚老实。她的两个儿子参加工作后分别成长为作家和高级工程师,她女儿也是靠诚信和勤劳把自家小微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母亲一生辛劳、一生操劳过度。我们兄妹欠母亲太多,等到我们兄妹全部参加工作,母亲却仿佛变得苍老了许多,她为我们坚守到最后一刻。我们多想在母亲晚年竭尽全力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然而,积劳成疾的母亲在好日子才刚刚开头就开始经受病痛的折磨。母亲晚年身体很差,隔三岔五住院治疗,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母亲在晚年开始吃斋念佛,她在弥留之际非常牵挂尚在读中学的孙儿孙女,她老人家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看见孙儿孙女个个考进大学读书。
母亲最后还是在孙儿孙女学业未成之时,带着未看到孙字辈成才的遗憾离开了我们,我们一度悲痛万分,个个肝肠寸断。家庭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的时候,母亲含辛茹苦地为我们日夜操劳,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开始好了,我们有能力让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母亲却在全家正要迈进幸福的生活之前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悲痛欲绝地对着茫茫天穹发问:“苍天啊,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的母亲?”
母亲生前十分关心孙儿孙女的成长,如今她的孙辈个个都已长大成才,她四个孙儿孙女不仅都读了大学本科,而且其中两个还分别是留法硕士和留德博士后。德国洪堡基金会每年在全世界资助500名左右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学者去德国深造,我侄女凭借获得全国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等优异成绩得到德方资助,成为一名“洪堡学者”,远赴德国深造,她博士后尚未出站,国内好几所知名大学向她发出邀请,最后她选择去了南方一所“985”大学工作,年方三十就评为教授。我留学法国的外甥女也以优异的成绩落户上海工作。
母亲前些年虽然带着遗憾走了,但是我相信,如果她老人家在天有灵,得知孙辈都学有所成,个个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她一定会感到欣慰,一定不再会为自己不识字而感到遗憾了。
作者简介
△魏德华在企业采访。
魏德华,作家,摄影家,曾任南方电动工具厂四分厂党支部书记,江西工人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和《职工法律天地》杂志副总编。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艺术作品。散文作品获第21届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第19届和20届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新闻作品获全国部分省级党报舆论监督好稿竞赛二等奖,摄影作品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15周年图片展佳作奖,书法(篆刻)作品获江西省直属机关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魏德华
值班编校:罗晶晶、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邹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