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与母亲的关系,就如同这句话,始终隔着一段固执的隔阂。

隔阂的产生,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因为爱的语言版本不同。

所以,今天想借母亲节的契机来聊一聊:怎样理解母亲的行为?

向前迈出一小步,不一定能达成完美的理解,但可以让爱流动得更顺畅一些。



01

看见背后的复杂考量

读者小喜(昵称)为母亲和孩子订了前往南方的机票,但她大姨觉得机票太贵,提议坐火车。

她坚决反对,因为那趟火车不仅需要转三次车,还要花费一天多的时间,折腾的行程会让孩子受苦。

她母亲说这是在为她省钱,她很生气地回应:“你可以选择不去,或者走路去。”

她意识到母亲的态度可能受到大姨的影响,既想去南方,又想维护节约的形象。于是,她戳破了这个矛盾点。

她母亲常年向她抱怨过去的经历,尤其是自己曾经被婆家如何对待的事情。

她小时候会同情,但长大后,逐渐感到厌烦,觉得母亲在受害者角色中停留太久,总是强调仇恨和悲情。

在这次的激烈争吵中,她把压抑许久的情绪爆发出来,直指母亲的问题,说:

“够了!你把你所谓的仇恨跟我说了三十几年了,想让我和弟弟都生活在你的仇恨里吗? 你就是个变态!你每次说为了我才不和我爸离婚,我才不接受,如果为了我好,也可以离婚带我一起走!”

说完,她母亲下跪向她道歉,试图用这种极端行为打破她的愤怒,但她没有接受,转身离开了房间。

如果此时能够理解母亲的处境,就会知道母亲的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节约”,而是因为她需要在“为大姨考虑”和“接受女儿安排的机票”之间做选择。

而这种选择让小喜感到里外不是人:如果接受女主的好意,大姨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如果支持大姨的想法,小喜又会感到被忽视。

所以,可以尝试表达:

“妈,我发现您其实挺为难的,既想照顾大姨的想法,又不想让我为钱操心。

我理解,但您也可以告诉我,您觉得怎样更好?”

母亲反复诉说过去的痛苦,并不是她想刻意停留在悲情之中,而是因为她的创伤未被真正处理。

她的重复诉说是一种潜意识的“求助”,希望有人看见她的伤痛,接纳她的不堪。

这种“未被看见的创伤”带来的情绪传递,是很多家庭问题的根源,往往需要两代人的勇气:

一代人要有回头看的勇气,另一代人要有向前看的勇气,这样他们才能在阳光下走得更轻盈。



02

重塑自己的认知

我们常常会带着“她应该怎样”的期待去“理解”母亲,却很少思考“她为何会这样”。

这种思维,在局限母亲的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更狭窄的站位。

读者小幂(昵称)有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母亲,总是给她灌输一些负能量,批评父亲的不好,这让她对自己的生命来源产生了怀疑。

最近,她母亲给她带来了很多孩子的旧衣服,这些衣服都是亲戚孩子的。

她不介意小孩子用过的东西,但她母亲带来的衣服都发黄了,她感觉家里像回收站一样。

她现在想让母亲回家,但又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机缘巧合之时,她对母亲说:

“最近我姨妈好像要动大手术。你要不要先回去照顾她?

我这边实在是受不了,我没法跟你长待。你先回去,后面再来。”

她母亲接受不了,还特别攻击她,说:

“你宁愿跟别人好,也不跟自己的亲妈好,我活在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我死了算了?!”

最后,她母亲还是走了,但有没有去照顾姨妈,她不知道。

小幂对母亲其实有很多看法,比如控制、负能量等,这些想法都没有问题,因为这是她对这件事情的认知。

但如果想要摆脱这件事情带来的痛苦,必须重塑自己的认知。

举个例子,如果觉得家变成了一个废物回收站,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母亲做的事呢?试着想想,她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节约呢?

我们可以不接受、不采纳她的意见,但我们可以从她的角度重新看一下:她是怎么认知这件事情的?

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要先学会放下评判,去了解对方的习性是怎么形成的。

60年代的人生活在一个极度匮乏的环境,所以他们有他们的成长模式。

在他们的模板中,可能互相给孩子衣服是一种节约、一种爱的传递,而90年代的人跟他们有不一样的模式。

所以,我们不一定要赞同她的做法,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她是不是认为这种行为代表着一种爱?

理解来自了解。只有重新认识,我们才能够做到接纳。注意,接纳不等于赞同。

对于自己不赞同的做法,我们至少应当允许她这样做,允许她如其所是。

比如,对于母亲带来的旧衣服,可以留下来,等到母亲离开之后,再对这些衣服做一个处理。

当然,最好是留下一两件自己觉得还可以的。下次对方来,还可以拿出来给她看一下。

如果是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也可以保留,将来给孩子分享、传承。

当然,这取决于对方带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的内心停留在这种不含敌意的拒绝当中,我们就能够允许她如其所是。



03

情感能量

理解母亲,本质上是一场情感能量的投资与流动。

我们常常以为“理解”只是认知层面的共情,但其实,真正的理解需要消耗巨大的情感能量。

读者吱吱(昵称)最近因为母亲的事情很疲惫,她母亲总是和她念叨自己很辛苦、很累。

她知道母亲是希望得到安慰、理解,但她只会感觉烦躁,心里莫名有种怨念和恶意在对抗。

她觉得自己在长期亲密关系里,天生有一种破坏欲,但又不是真的想破坏。

为什么会在长期亲密关系里产生对抗?

因为当她母亲反复向她表达需求时,她的情感资源被过度消耗了,而她没有能力回应母亲,于是就产生了对抗。

吱吱的对抗,实际上是自我保护,通过这种对抗来保留自己的情感能量,而不是被对方的需求压垮。

接下来,吱吱可以怎么做呢?

当母亲向自己表达情感需求时,先不着急回应,先暂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有足够的情感资源来回应吗?”

如果没有,可以对母亲说:“妈妈,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回应你。”

然后,等自己状态很好、有足够的情感资源时,再主动给母亲提供支持和理解。

因为真正的理解不是吞噬对方,而是在两颗心之间留出呼吸的距离。

理解母亲的行为,不是让我们去背负她的痛苦,而是辨别哪些情绪不属于自己。

如果在理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始终无法跨越隔阂,也可以允许它存在,因为我们要求的从来不是完全理解,而是彼此存在的许可。

那些曾让我们不解、争执甚至怨恨的瞬间,是否在某个人生转角突然有了新的答案?

今天想做一个话题征集:“你是在哪一刻突然理解母亲的?”请在评论区留言讲述你的故事。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