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钰医生:“你就是因为想太多!”、“别想那么多就好了!”……你是否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安慰”?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身边的人常常将原因归结为“想太多”,仿佛焦虑是一种可以轻易控制的想法。然而,焦虑真的仅仅是因为“想太多”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焦虑的本质,你会发现,你错怪自己了。
郝钰,名医堂,主任医师,任职于北京中大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擅长中医药治疗:失眠、抑郁、焦虑、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紊乱、慢性疲劳综合征、头痛、眩晕、心悸等身心疾病及亚健康状态。
焦虑不只是“想太多”:它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事实上,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想太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焦虑是一种对未来潜在威胁或危险的担忧和不安,这种担忧往往伴随着一些身体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肌肉紧张等。
焦虑的根源:
生物因素: 焦虑可能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失衡有关,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焦虑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焦虑症患者,那么个体患焦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心理因素: 过去的创伤经历、负面的思维模式、低自尊、完美主义等心理因素都可能导致焦虑。
社会环境因素: 压力大的生活事件、人际关系问题、社会支持不足等社会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想太多”?:焦虑背后的心理机制
当我们面临压力或威胁时,大脑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变得警觉,思考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试图找到应对方法。这种“想太多”其实是大脑在试图保护我们免受伤害。
然而,对于焦虑的人来说,这种“战斗或逃跑”反应可能会过度激活,导致他们过度担忧,即使在没有实际威胁的情况下也会感到不安。这种过度的担忧和思考,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想太多”。
停止自责,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
认识到焦虑的复杂性,我们就应该停止自责,不要再用“想太多”来苛责自己。焦虑不是我们的错,它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应对的情绪。
如何缓解焦虑?
识别焦虑的诱因: 找出导致你焦虑的具体原因,例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健康担忧等。
挑战负面思维: 焦虑往往伴随着负面思维,例如“我一定会失败”、“我无法应对”等。学会识别并挑战这些负面思维,用更积极、更现实的想法代替它们。
学习放松技巧: 例如深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可以帮助你缓解身体紧张和焦虑情绪。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的焦虑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和工作,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注: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果有相关问题请立即到医院就医,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京中大中医医院挂号中心,免责声明:本文使用的图文等作品来源于公众号北京中大中医医院挂号中心,转载文章所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也注重精选好文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