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前夕,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甘家村的童伴妈妈陈旭珍拿出了珍藏的信件。她再次想起2018年的那个午后,作为当地首批童伴妈妈,她带着记事本上门家访,“他一看到我就躲到老人身后,不敢说话,可那时他已经9岁了。”
受益儿童小石头于2024年写给童伴妈妈陈旭珍的信
Part.01
童伴妈妈,照亮“隐形”孩子成长之路
2018年5月,陈旭珍成为童伴妈妈的一员,除了在童伴之家开展各式活动之外,她还会通过定期家访在村落深处“挖掘”不被关注的孩子,其中改变最显著的是小石头(化名)。
“由于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他常常被其他孩子嘲笑,也许是为了保护他,老人们也不支持他出门玩耍。我第一次看见他时,他就躲起来了,一个人在房间里玩玩具,”提起初见小石头,陈旭珍依旧哽咽了,“我对老人说,把孩子送到童伴之家来。”
童伴妈妈陈旭珍与小石头
陈旭珍鼓励童伴之家的孩子们互相依靠、彼此支持,在持续的集体活动中,沉默的小石头逐渐展露天赋:他带动其他孩子充分利用童伴之家配备的图书角进行阅读,成绩稳步提升的他也有了更多信心,逐渐从“小透明”成为学校里受人崇拜的“学霸明星”。
童伴妈妈陈旭珍陪小石头完成作业
年复一年的陪伴下,小石头称呼陈旭珍为“爱心妈妈”:她参加石头的家长会,将他的情况同步给远方的母亲;当小石头遇到情绪困境时,陈旭珍并不贸然劝说或行动,而是联系了一名心理咨询师,“那天,老师带他用沙盘说出心理话,释放压力,离开的时候,他走路都一蹦一跳的。”
陈旭珍希望小石头不是个例,她努力守护更多孩子: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小军(化名)不愿早早外出打工,他向最信任的童伴妈妈倾诉,得知此事,她劝说监护人,终于圆了小军的当兵梦。小军穿上军装,远赴西藏2年,每月的“手机自由”时间都会联系陈旭珍,互道想念。
孩子们在童伴之家做手工
陈旭珍不仅在儿童身上发力,也“卷”家长,“现在乡村有很多就业机会,我会劝说家长们返乡就业创业,很多家长也愿意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返乡;除此之外,我也提醒家长少玩手机、少搓麻将,多花心思陪孩子,”她笑着说,“我是真的很爱这些孩子,很爱童伴妈妈这份职业。”
Part.02
爱与包容,赋予孩子成长翅膀
和陈旭珍一样,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丹阳社区童伴妈妈王雪飞也深深地热爱这份工作,“三年来,我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和依赖,提升了沟通与儿童服务专业能力,更深刻体会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童伴妈妈王雪飞带孩子们进行户外绘画活动
作为特殊儿童的小鑫(化名),即便已经14岁,但社会化程度依旧不高,即便简单的问候也难以说清,面对无奈的小鑫妈妈和容易被误解和排斥的小鑫,王雪飞决定做点什么。
一方面,她和童伴之家的其他孩子交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小鑫的特殊情况,讲解如何与小鑫好好相处。她希望,童伴之家真的能成为一个包容和理解的大家庭;另一方面,她频繁入户,带着小鑫搭积木、看绘本,增强他对自己的信任感,也在耐心引导中帮助他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童伴妈妈王雪飞陪伴小鑫画画
王雪飞清晰地记得那日,小鑫独自一人跑到童伴之家活动室,小脸红扑扑的对她说:“玩……玩!”他第一次独立出门,却能精准地找到童伴之家的位置、准确地说出自己的需求。如今,小鑫不仅成为童伴之家的开心果,拥有很多伙伴,还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减轻母亲负担,“他的纯真、善良和成长,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份真诚的付出,都能让孩子心中开出绚烂的花朵。”
童伴妈妈王雪飞与孩子一起做手工
Part.03
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
在童伴妈妈项目中,有千千万万个“陈旭珍、王雪飞”,她们怀揣一颗爱心,积极参与各类培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将专业应用于实践,切实地改变一个孩子、拉起一个家庭、种下一片希望。10年来,1883名童伴妈妈让14省150县1883村的近90万名儿童受益,确保儿童福利服务递送到“最后一公里”。
值此母亲节,致敬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童伴妈妈,感谢你们驻守在童伴之家,为每一个孩子送出笑脸和拥抱;感谢你们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空墨的签字笔和磨损的记事本是为孩子而努力的凭证;感谢你们相信坚持和改变的力量,为孩子的成长护航。
祝愿天下每一位妈妈:母亲节快乐,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