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跟网传差别很大呀,真实情况就是后人不看路撞到前人,法院宣传稿描述不当···”。

近日,网络上掀起了“青岛安全距离”恶搞视频,视频持续走热的背后是,一则 “行人相撞赔 7 万” 的消息在网络上发酵所引起的。



青岛李沧区为了促进全民普法知识,在当地电台一档普法节目中分享的一起民事纠纷案件。

根据普法文案叙述:事发当天女子刘某和男子(叙述错误:女子)王某在人行道上一前一后同向而行,刘某在前,边走边打电话,毫无征兆地突然转身,与身后的王某迎面相撞,刘某当场倒地,后被检查出右股骨胫创伤性骨折 ,鉴定后为10级伤残,索赔18.8万元。



在法院审理过程中,这起看似简单的行人相撞事件中有个新词“行人安全距离”,王某因 “存在未保持安全距离的过错”,需承担次要责任”,很多不解,听过开车需要保持安全距离,对于行人安全距离还真是头一次听说。因此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表达自己的震惊与不解。“走路还要保持安全距离?这也太离谱了!”“正常走路都要赔钱,以后还怎么走路?” 诸如此类的评论层出不穷。



甚至有人联想到2006 年南京扶人案“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行人在道路上行走,只要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正常行走就好,从未想过还会有 “安全距离” 的要求。更没有想到会想到担责“18.8万巨额赔偿”,虽然经过多番调解,最终降到7万,但还是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舆论发酵后青岛文旅无疑是最无辜的 “受害者” 。原本致力于宣传当地美丽风光、丰富文化和特色美食,吸引游客前来感受这座海滨城市魅力的青岛文旅,却因为这起 “行人相撞赔 7 万” 事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调侃和质疑 。



“去青岛旅游得和青岛人保持多少安全距离?”;“带老人去青岛旅游,会不会转身就赚 7 万?”甚至还有嘲讽的打油诗,最后不得不关闭部分账号评论区。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度假城市,每年有上亿来此观光旅行,所以此次负面舆论影响很大。涉事的单位,也在权威媒体见证下,还原整个事件经过。



事发当日,59 岁的原告刘某在道路上悠然前行,途中她放慢脚步,接起了电话,随后脚步停下,开始缓慢转身并站住。



而此时,29 岁的被告王某从后方快步走来,一边走一边左右张望,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注意力完全没有集中在前方的道路上 。



由于王某没有注意到前方突然停下转身的刘某,径直撞了上去,巨大的冲击力使得刘某当场倒地 。



这与最初在普法节目中所描述的 “刘某突然转身往回走,与王某相撞” 的情节描述不符 。真实情况并非刘某的突然转身导致碰撞,而是王某在行走过程中未留意前方有人 。视频还原了真相,王某在此次事故中负有责任的 。



在视频的最后,相关部门坦诚地承认了在此次普法过程中,法官对事实的描述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安全距离” 这一表述使用不当,从而给广大网民造成了严重的误导 ,并向公众致以诚挚的歉意 。



很多网友在看过视频还原后,表示:“可以理解了,判决合理”,并反问“语文是体育老师教得么?”此次事件对青岛城市形象影响这么大,应该举一反三,如果没有视频为证,光靠嘴说很难说得清。



但最后还得点赞下青岛相关部门的工作,面对舆论的质疑,没有藏着掖着,及时澄清事实,还原案件过程,有理有据让大众“看得清,想的明”,重拾大众对青岛美丽城市印象,这次青岛文旅背锅实在是太冤了。



权力机关如果都能如此,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值得赞赏!这提醒全相关部门,讲话要注意真实、准确、逻辑和常识,不要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误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