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记者 王海燕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昨天起实施。婚姻登记地域限制取消、新人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标志着婚姻登记进入“全国通办”新阶段。

昨天9时,虹口区婚姻登记中心甜爱路分中心迎来首批享受“全国通办”新政的新人。“我们就是奔着这个新政策来的!”来自广西的一对新人苏华强和黄彩庆恋爱十多年,在上海工作9年,“按照以前的政策,我们还要专门回广西老家拿户口本,这次只需带上身份证,真是太方便了。”

即日起,只要有一方是中国公民,无论户籍是否在上海,都可以在上海任意一个区的婚姻登记窗口登记。这意味着婚姻登记这一高频公共服务真正“随人走”,当事人不用再为爱“奔波”。

“全国通办”首日,上海全市17个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婚姻登记1673对;其中,“全国通办”462对,占全市登记总量的27.6%,惠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当事人。

突破户籍地、居住地限制

“今天正好是‘全国通办’首日,也是我俩的纪念日。”一对“00后”新人掩饰不住嘴角眉梢的喜悦,两人已牵手9年,都是安徽户籍,目前在上海工作,他们选择在甜爱路分中心登记。当天,一名“90后”日本籍小伙和一名广东籍姑娘也选择在甜爱路分中心办理婚姻登记。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明确,无论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还是涉外国人、港澳台居民、华侨婚姻登记,申请登记的内地居民一方,持居民身份证和相关书面材料就可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

“这就真正突破了户籍地、居住地限制,实现办理对象、业务种类、办理地域三个‘全覆盖’。”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处长金丽慧表示,现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婚姻登记机关实现婚姻登记通办,办理对象为全体符合婚姻登记条件的居民。不仅内地居民婚姻登记纳入“全国通办”,涉外婚姻登记也一并通办;不仅结婚登记、离婚登记业务纳入,补领补办业务种类也都纳入通办。

打通数据,消除信息壁垒

要让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真正落地,最基础的底座是要实现婚姻登记管理信息全国联网审查。《婚姻登记条例》明确,要完善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具体而言,就是数据要‘通’,要消除信息壁垒。”金丽慧表示,为打破户籍、地域等限制,实现婚姻登记服务随人走,市民政局在数据信息、民生档案、政策口径、服务保障等方面做足保障。

为做好历史婚姻数据的清洗、校核工作,2019年,在民政部统一部署下,上海对1950年以来的531万条历史婚姻档案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格式化导入和人工补录。2024年,又对之前补录过的历史婚姻数据“回头看”,逐条检查、应录尽录、能补尽补,共完成138.9万条历史婚姻档案数据的筛查、补录、校核工作,进一步夯实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

记者了解到,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实现户籍人员户口簿、身份证等电子证照在婚姻登记领域的应用,并会同浙江、江苏、安徽三省民政部门和数据部门,推进长三角区域婚姻证电子证照的互通、互认和共享。通过建立异地核验、数据互通等配套机制,为“全国通办”保驾护航。

来源:解放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