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里藏着花香,也藏着妈妈们最柔软的牵挂。这个母亲节,我们想邀请您听听这些妈妈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与生俱来的超能力,只因“妈妈”这个称呼,让她们成为孩子最坚定的“康复师”,帮助孩子们从寂静世界一步步走向有声天地。
图:国萍与儿子棒棒合照
7岁的棒棒曾是一个会叫“爸爸妈妈”的活泼孩子,但3岁上幼儿园后,他的语言能力却逐渐停滞不前。“我们带着孩子辗转多地求医,甚至还怀疑过孩子是不是自闭症。”棒棒的妈妈国萍说,直到一次幼儿园活动,老师发现棒棒对欢快的鼓声毫无反应,这个细节如同一把钥匙,终于揭开了笼罩在一家人头顶的谜团——棒棒患有感应神经性耳聋,双耳听力损失超过90分贝。
“确诊后我很自责,觉得是我们做家长的疏忽。”国萍回忆道,为让孩子重新听到世界的声音,她咬牙借遍亲友,凑齐了数十万元的植入费用。
2023年5月,棒棒迎来了术后人工耳蜗开机的重要时刻。国萍永远记得,开机时,棒棒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哭闹,反而皱着小眉头,眼神专注,仿佛在努力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声音。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国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有心疼,有欣慰,更有对未来的期待。“他那天特别开心,在商场里跑来跑去,可神气了,我也好像突然找到了新的方向。”
然而,术后康复远比想象艰难。棒棒的语言能力仍落后于同龄孩子,为了全身心陪伴孩子康复,国萍毅然选择了停薪留职,带着孩子来到北京。
“我以为他戴上耳蜗就好了,但实际上并不是。”无数个日夜的付出,国萍也曾陷入绝望的深渊。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产生了带孩子“跳河解脱”的念头。但看到儿子清澈的眼神,她告诉自己:“即使所有人放弃,我也要陪他走下去。”
2024年,通过康复学校的介绍,国萍了解到爱的分贝,并成功申请到了康复训练资助项目,这份及时的帮助,为国萍和棒棒带来了新的希望。
图:棒棒生活照
如今,棒棒能简单交流,还会兴奋地分享幼儿园的趣事。“有一次他从幼儿园融合回来,特别高兴地和我说‘烤玉米’,原来是那天他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了烤玉米。我很惊喜他现在越来越会主动分享、主动表达了。”国萍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未来能够进入普小,和普通的小朋友一样学习生活。
在同一个城市,另一个关于爱与坚持的故事也在悄然上演。8岁的小琼,来自遥远的新疆,出生时,小琼的听力筛查没有通过,但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直到2岁才最终确诊需要植入人工耳蜗。“孩子爸爸留在家那边工作,我一个人带着她辗转多地康复治疗。孩子姐姐甚至还放弃了更好的学校,把钱省下来给妹妹康复。”小琼的妈妈吴伟回忆道。
图:吴伟与女儿小琼合照
2023年底,吴伟做出了一个艰难却坚定的决定——带着女儿前往北京进行康复训练。初到北京,母女俩就遭遇了重重困难。小琼因为水土不服,高烧不止,不得不住院治疗。吴伟清楚地记得,那个寒冷的凌晨,她抱着女儿蹲守在医院走廊,看着缴费单上的数字,双手止不住地颤抖。“我是第一次离开新疆来到这么远的城市,心里其实很恐惧。经济压力大,孩子又遭罪,我真怕自己撑不住。”康复初期,小琼因听不懂指令焦躁哭闹,母亲也崩溃过:“我气得打她手心,打完又抱着她哭。”
图:小琼生活照
2024年4月,小琼通过了爱的分贝康复训练项目资助,缓解了母女俩的燃眉之急。在爱的分贝的陪伴和支持下,小琼的进步一天天显现。从只能说简单的叠字,到如今能理解指令、说出简短完整的句子,还会主动和母亲分享日常见闻。这些点滴的进步,对于吴伟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礼物。虽然康复的进程还要继续,但吴伟已学会放下焦虑:“从前我总想着‘追上别人’,现在只要她今天比昨天多说一个字,就是胜利。”
两位母亲的故事,是千万听障家庭的缩影。她们曾因孩子的“不同”陷入绝望,却在荆棘中走出希望之路。棒棒妈妈坦言:“孩子让我从脆弱变得无坚不摧,我们在共同成长。”小琼妈妈说:“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我就有动力坚持。
在爱的分贝陪伴4万多个听障家庭走过的13年里,我们遇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妈妈——她们为了孩子的手术费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她们从零开始学习,成为孩子最专业的“家庭康复师”;她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扛起所有的压力,为孩子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而爱的分贝最欣慰的,就是能够在这些家庭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
一旦遇见,就不放开爱的手,这个母亲节,我们致敬每一位不放弃希望的母亲,我们想对每一位坚强的妈妈说:母亲节快乐!愿所有孩子都能在妈妈的爱里,听见这个世界的温柔。
总编:王娟
责编:王梦圆
编辑:SUSU
撰文: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