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允上中医馆古朴的诊室里,王野松教授将一叠泛黄的手稿轻轻摊开,泛着酥油茶香的笔记间,密密麻麻记录着藏医"三因学说"与传统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对照。
"这是我在海拔4500米的当雄县向老藏医求教时记下的。”王教授很高兴的与小编分享
雪域寻道:从北国杏林到高原药乡
2021年夏,刚退休一年的王野松踏上青藏科考之路。
这位曾在前苏联用针灸治愈顽固性偏头痛的中医专家,三赴西藏的经历中,系统考察了山南藏药种植基地、那曲牧区民间疗法以及拉萨藏医院大学的教学体系。
最令他惊奇的是在考察中他发现藏医在将人体视为"天地缩影"的整体观,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惊人契合。
“在昌都义诊时,一位老阿妈用绿绒蒿熬制的药汤缓解关节痛,这和《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雪莲用法有不少相似之处。这让我感觉神秘的藏医对中医来说有很大的突破性启发。”
"藏医的脉诊强调'寸、甘、恰'三脉对应三因,这与中医三部九候脉法形成奇妙呼应。"他将这种发现融入临床,针对高原地区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创新性提出"三焦通络法",在拉萨义诊期间取得显著疗效。
"在治疗老年慢性病时,藏医的饮食疗法与中医'药食同源'理念堪称绝配。"王野松举例说,将藏地特有的红景天与黄芪配伍,既能增强高原适应性,又可改善老年气虚症状。这种融合思路在他主持的老年健康管理项目中得到验证,多数的参与者半年内心肺功能明显提升。
医理交融:古老智慧的现代诠释
王野松教授,主治中医师,
现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员。
1983年师从于国医大师段富津,韩百灵教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年,发表论文27篇,
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脾胃病,颈肩腰腿痛,眩晕症,头痛失眠,中风后遗症,关节炎,肾病,肝病等。
1991年、1992年被国家以“优秀中青年中医专家”选派到俄罗斯,乌兹别克等国家 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成效显著,获优秀中青年中医专家奖励证书。
仁心无界:从莫斯科河到雅鲁藏布江
1991年,王野松作为国家选派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专家"赴俄期间,曾用艾灸疗法治愈俄罗斯民众的头痛失眠症状。三十年后,在海拔3800米的工布江达县,他再次将藏药浴与中医熏蒸结合,为当地牧民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医学的真谛在于解决问题。"王野松位于雷允上中医馆的办公室墙上,并排挂着俄罗斯患者赠送的套娃和藏族同胞献的哈达。这种跨越地域的医者情怀,让他形成了"固本培元、标本兼治"的诊疗特色,尤其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传承创新:让古老医学焕发新生
面对中医药现代化命题,这位古稀医者有着清醒认知:"我们不是要创造新医学,而是搭建传统医学对话的桥梁。",经过多年的总结,王野松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预防医学结合,在雷允上开设"银龄养生课堂",从药膳食疗到导引按摩,系统传授可操作的养生方法。
夕阳透过雕花窗棂,为诊桌上的曼唐(藏医挂图)镀上金边。王野松抚摸着学生从林芝带来的唐卡卷轴,目光投向窗外繁华的姑苏城:"当藏医的放血疗法遇上中医的刺络拔罐,当'佐太'煅制工艺对话'九蒸九晒'古法,这就是中华医学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