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这10道非遗美食,没吃过等于白来!”
江南水网纵横,稻菽飘香,素称鱼米之乡,
其饮食文化肇始于春秋吴越,历经六朝融合、明清鼎盛,终成中华美食之翘楚。
淮扬菜以刀工如笔,勾勒出江南的灵秀,
其「和精清新」之妙,早在《尚书》中便有「淮夷贡鱼」的记载。
至明清时,运河漕运鼎盛,盐商云集,催生了「东南第一佳味」的淮扬盛宴,
如拆烩鲢鱼头、清炖蟹粉狮子头,皆以文火慢炖,熬煮着岁月的醇厚。
金陵菜自六朝定都便染上王气,
《随园食单》载其十六道名菜,盐水鸭香透秦淮,鸭血粉丝汤暖润市井,
更有「建康七妙」的传奇——饼可映字,醋可作酒,足见其精致。
苏锡菜偏甜,樱桃肉因乾隆青睐而名动宫廷,
无锡云林鹅则得元代倪瓒真传,连袁枚亦为之倾倒。
此四地风味,如古琴四弦,合奏出江苏饮食的华彩乐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苏饮食亦深植于民风民俗。
扬州早茶「皮包水」的雅趣,
以魁龙珠茶配三丁包子、烫干丝,在茶香氤氲中演绎着慢生活的诗意。
年节时分,南京「十景菜」以十样时蔬炒就,寓十全十美之意;
徐州「霸王别姬」以鳖鸡同炖,暗合楚汉传奇;
苏州「苏造肉」因乾隆赐名而流传至今。
更有文人墨客为其增色,
杨万里赞淮白鱼「天下众鳞谁出右」,朱自清笔下的烫干丝「清淡、清香、清爽」,
皆成饮食文化的注脚。
南京蟹黄汤包
乾隆爷都夸过“好吃”的金陵一绝。这包子皮薄得能透光,
吹口气都能晃悠,里头裹着金灿灿的蟹黄蟹肉混着鲜鸡汤,
咬开个小口吸溜汤汁,鲜掉眉毛!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龙袍,乡民们用蟹黄蟹肉和猪肉调馅,蒸出这“乾隆汤包”,
老爷子吃得龙颜大悦。
后来老师傅们改良配方,33道工序精雕细琢,连包子褶都捏出菊花样,
2007年直接入选南京非遗,2008年又升格成江苏非遗。
现在去龙袍,秋天能吃到热腾腾的汤包宴,配着茼蒿汤解腻,一口下去浑身舒坦,这才是老南京的烟火气!
靖江蟹黄汤包
这碗裹着江风海韵的“可食用非遗”,产自江苏泰州靖江。
薄如蝉翼的面皮裹着金黄蟹油与鸡汤凝成的琥珀色冻馅,轻轻一提,汤汁便在皮内摇曳生姿。
2009年,这传承两百年的手艺入选江苏非遗,
当年靖江厨子汤老二为接驾,
误打误撞将蟹黄鸡汤包进面皮,皇帝咬破薄皮溅了满袖汤汁,却因鲜美异常龙颜大悦。
如今这汤包仍守着老规矩:三十道工序拆蟹熬油,面皮要韧到能兜住滚烫汤汁,蒸制误差不过十秒。
吃时先用吸管吮汤,再嚼蟹香,配着姜丝醋,暖意从舌尖直抵胃袋,
恰似靖江人对手艺的执念,经岁月熬煮愈发醇厚。
南京盐水鸭
2011年入选江苏非遗名录。
这道被老南京人唤作“桂花鸭”的珍馐,
皮白如玉,肉嫩似脂,用最简单的盐与水调出鸭肉本真鲜甜。
相传梁武帝痴迷此味,催生出“炒盐腌、清卤复”的古法,让鸭肉在时光里酝酿出咸香,连鸭汤都泛着金黄油花。
中秋前后桂花飘香时制作的鸭子最为绝妙,鸭肉沁着淡淡花香,
咬一口,丰沛汁水在齿间迸开,肥而不腻的口感像极了秦淮河的温润。
南京板鸭
产自江宁湖熟镇,用盐卤腌制风干而成。
这道六朝古都传了六百多年的手艺,2007年就成了省级非遗。
传说梁武帝被困台城时,百姓用荷叶包着盐鸭当军粮,为防变质压成板状,这才有了"琵琶鸭"的雅号。
清代时,官老爷们拎着板鸭走亲访友,连皇帝老儿都惦记这口,所以又叫"贡鸭"。
板鸭皮白如玉,肉红似琥珀,骨头带着翡翠光,咬一口酥香缠绵,
咸鲜里透着老卤的回甘,配碗热粥或是黄酒,金陵城的烟火气全在舌尖化开了。
常州大麻糕
2020 年被列为非遗项目。
这金黄酥脆的小吃藏着160多年的烟火气。
清咸丰年间,长乐茶社的王长生师傅用三倍油酥包进酵坯,
创制出这口皮薄馅厚、葱香扑鼻的点心。
当年车夫轿夫们揣着它跑码头,后来竟火遍常州城,
连乾隆爷微服私访时都被香味勾住脚,尝过直夸"酥松香脆有回味"。
这麻糕讲究现烤现吃,老师傅们凌晨三点就开炉,面团在手里翻飞如蝶,贴进炭火烘烤的麻糕桶。
咬开脆壳,咸甜馅心裹着猪油香在舌尖化开,甜口像蜜糖裹着桂花香,咸口则像咬到刚炒出的葱花虾皮。
扬州三丁包
是淮扬点心的魂儿,2008年随着富春茶社的“茶点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这包子讲究“三鲜一体”,
鸡丁得用隔年老母鸡,肥嫩不柴;肉丁选五花肋条,膘头油润;
笋丁跟着时令走,冬笋脆春笋嫩。
乾隆爷下江南时,御厨为了讨好龙颜,
把海参、虾仁这些贵价货和三丁混成五丁包,
后来民间改良成平民版,用虾汁鸡汤调馅,照样鲜得掉眉毛。
包子皮像棉花般蓬松,咬开褶子,卤汁浸透面皮,鸡嫩、肉香、笋脆在嘴里打滚,
配着富春独创的“魁龙珠”茶,珠兰香、龙井味、魁针色三重奏,吃撑了都舍不得放筷子。
翡翠烧卖
这抹翠绿源自民国初年,创始人陈步云为满足茶客吃素馅点心的需求,
用梅岭青菜叶剁茸,混着火腿末、糖油调出清甜馅心。
面皮擀得薄如蝉翼,蒸熟后透着翡翠光晕,咬开时青菜的鲜甜混着火腿咸香在舌尖化开,
像把整个扬州的温婉都包进了这朵“绿牡丹”里。
2008年这道手艺随着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一起入选国家级非遗,
如今在扬州早茶桌上,它仍是那个让老茶客眯着眼说“要得甜先放盐”的经典味道。
太湖船点
诞生于明代游船画舫,糯米粉与粳米粉按黄金比例揉成团,
师傅们用麦汁、南瓜汁调出七彩面团,
指尖翻飞间,金鱼摆尾、白鹅引颈,连螺蛳壳都刻着纹路,活脱脱把太湖生灵搬上了餐桌。
2016年它正式入选江苏非遗,
如今在无锡鼋头渚还能看到传承人现场表演,面团在竹片小梳子间几番跳跃,蒸笼一开,
热气裹着玫瑰、薄荷香直往鼻子里钻,咬一口,软糯里透着江南的甜,叫人舍不得咽下。
无锡小笼包
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
说它皮薄如蝉翼真不夸张,拎起包子皮能透光,
咬开个小口,滚烫的鲜汤“呲溜”就往嘴里钻,这汤汁可是用猪皮冻熬的,凝成固体后剁碎了拌进肉馅,
蒸笼里一化便成了金黄油亮的汤汁。肉馅讲究三肥七瘦,混着姜葱水打上劲,
甜津津的口感是无锡人独有的味觉密码,咸甜交织得恰到好处,吃三个不腻,五个才过瘾。
这口美味能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传说当年皇帝老儿下江南,在无锡南禅寺附近尝了这包子,龙颜大悦,
从此“小笼馒头”的名号就跟着御辇传遍了大江南北。
淮安文楼蟹黄汤包
是道光年间传下来的舌尖绝活。
这包子皮薄得能透光,却兜得住一兜滚烫的蟹黄鲜汤,
老母鸡、蟹膏、虾米熬出的脂冻,蒸熟后化作金黄汤汁,晃悠着勾人。
吃法也讲究,得用筷子尖戳个小口,先嗦汤再啃皮,蟹香混着姜醋在嘴里炸开,暖得人浑身舒坦。
2009年这手艺成了江苏非遗。
夹一筷透光汤包,嘬口滚烫鲜甜;
撕块酥脆麻糕,碎屑沾满指尖——江苏非遗美食早已化作舌尖上的时光机。
从龙袍镇飘香的蟹黄蒸汽,到秦淮河畔斩不断的盐水鸭香,
这些传承百年的老味道正裹着人间烟火,在街角蒸笼里、老字号明档前等您赴约。
挑个周末跳上高铁,
让南京的鸭血粉丝、靖江的琥珀汤包、扬州的翡翠烧卖,
带你在市井巷陌吃透江南的千年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