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到期了,不少农民朋友犯难了。第三轮土地承包政策早就定了,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明确说了,不能把承包地打乱重分,稳定是大原则。
可家里人口变了,地该咋调?现在有两种声音争得凶。一种是“减人减地”,觉得家里劳力少,地多管不过来。
地少了,浇水施肥打药都省心,投入也跟着少了。但您琢磨过没,地少了收入咋增?现在种地靠规模,小打小闹难赚钱。
另一种是“增人增地”,想把地集中起来,搞点大动作。安徽那边就有经验,把机动地、开荒地优先分给缺地户,流转租金还能补一补。几家人合伙包地,买机器平摊成本,收割播种效率高多了。
可合伙种地没那么简单,人心齐不齐?
风险咋分担?都是麻烦事。有人说,家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就剩老两口,减点地轻松点。
也有人反驳,现在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多承包点地,补贴都能多拿些。说实话,这两种选择各有各的难,就看您家里啥情况。要是身体不好、缺劳力,硬撑着多占地,反而赔本。
要是有技术、有干劲,错过扩大规模的机会,说不定后悔。
但有一点得注意,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可政策允许土地流转。不想种地的可以把地租出去,想种地的能流转过来,各取所需。
现在农业机械化越来越普及,零散种地效率低,迟早得变。村里这些年就有例子,几户联合搞合作社,粮食产量涨了,成本降了。
当然也有闹掰的,合作前没签好协议,分红时闹矛盾,最后散伙了。这说明啥?
不管增地减地,提前规划最重要,合同条款得明确。
有人担心,增人增地会不会占了别人的地?
政策说了,优先用集体机动地。减人减地也不是随便减,得按家庭承包关系来,不能说收回就收回。
过日子就得算长远账,土地可是咱农民的根,咋选都得慎重。您说,要是家里新增了人口,没地种咋办?总不能干瞪眼吧。
可要是人口减少了,地还占着不放手,资源浪费也不行。
其实中间还有条路,土地入股合作社,不种地也能拿分红,风险共担。这种模式在不少地方试过,有人觉得稳当,有人嫌分红慢,看法不一。说到底,没有绝对好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
政策给了稳定的大环境,具体咋干还得看自家条件、市场行情。
您身边有没有选增地或者减地的例子?后来过得咋样?
种地这事儿,跟风可不行,得结合自己的劳动力、资金、技术来。现在农业市场变化快,今天赚钱的作物,明天说不定行情跌了。
规模大了,抗风险能力强点,但投入也大,得会算经济账。小面积精耕细作也不是没出路,种特色农产品,走高端市场,也能挣钱。
反正政策是稳定的,延长30年给足了保障,大家别慌。
拿不准主意的,多去村里问问有经验的,多跟合作社聊聊。土地是咱的家底,咋盘活它,得动脑筋,不能守着老办法不动。您说,要是您家赶上土地承包到期,会咋选?
是求稳选减人减地,还是拼一把增人增地?评论区说说您的想法。最后提醒一句,具体政策得看当地细则,每家情况不同,别一刀切。
关注我,后续咱接着聊土地政策和种地窍门,帮您吃透行情。以上分析供参考,实际决策还得结合自身情况,别盲目跟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