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世界看错了

反说世界欺骗我们

——泰戈尔


赢学

5月10日,巴基斯坦外长达尔通过社交媒体“X”发布消息称,巴基斯坦和印度已达成立即生效的停火协议。

至此,印巴之间短暂而激烈的军事冲突,被按下了暂停键。三天里,巴基斯坦从开战前的恐慌,越打越有信心,口气越来越强硬。

本次军事冲突中,最令世界瞩目的,莫过于巴方购自中国J-10CE战斗机和PL-15导弹的闪亮表现。

5月7日,巴基斯坦宣告击落印度6架军机,其中包括3架印度购自法国的阵风战机。而空战的主角,正是J-10C战斗机和PL-15导弹。

这次空战可能是全世界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空战。据巴基斯坦方面消息,125架战斗机在空中激战一个多小时,最大交战距离达到160公里以上。

尽管在战时,各类宣传信息乱飞,很多消息需要过1-2个月才能确认。然而法国和美国高级官员已先后确认,印度至少有1-2架飞机被击落,其中至少一架为阵风,并被CNN等西方主流媒体报道。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印度网民却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狂热反扑,他们在所有印巴冲突的话题下出征,刷着“印度空军必胜”、“巴基斯坦谎言”等话题,一路刷上了X的热搜。

印度网民已经单方面宣布胜利,把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印度政府也高调宣布“取得决定性胜利”,莫迪在内阁会议中称赞“辛杜尔行动”是民族骄傲的时刻。

印度再次“丧事喜办”,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对巴基斯坦取得了大胜,而J-10CE更不可能是阵风的对手。

至此,印度已经达到了”赢学“的巅峰。

想赢并不奇怪,每一个民族都想赢,但是一个靠谱的国家,遵循的是“绩效赢学”,就是实事求是,有多少战绩就夸多少。

而印度则达到了“虚空赢学”的高度,可以创造一个平行世界并达成胜利。能与之比拟的,大概只有美国总统特朗普。

然而,虚空赢学只是宣传泡沫,会随着时间被戳破的。

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5月10日,巴基斯坦宣布再次击落一架阵风战机,并俘虏印度飞行员,这意味着巴方的战绩有了口供。

随后,巴基斯坦又通报了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包括击落“阵风”的录音。还展示了并对比了网上流传的飞机残骸和印军“阵风”的对比图像,强调击落战果的可信度。


随着各类细节的公布,在Reddit,Quora,乃至日本的2CH的相关讨论中,越来越多的海外用户都开始印度网民对印度。并开始以严肃的方式探讨本次空战的方方面面细节,并思考中国军机的大胜,在未来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至此,莫迪已经骑虎难下。

在他的X下,有网友将中国流传的神曲《刚买的飞机被打了》贴了上去,同时留言——你已经在全世界沦为笑话。


然而这一切,正是莫迪当初种下的苦果。


印度没有信史。

这不是说古代印度人没有书写,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神话记载,也有各类英雄和帝王的史诗传说,比如孔雀王、戒日王等,这些记录修辞华美,文学水平很高,但是历史水平几乎为零——因为极其夸大神异,和神话记载没有区别。

除此之外,古代印度的现实是怎么样的,更是藏在一片未知迷雾中,印度没有编年史,古代印度有哪些国家,有哪些王朝,是怎么更迭的,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印度人自己是说不清楚的。

印度的现实历史,必须去考察希腊人、波斯人和中国人的典籍去还原,比如笈多帝国,印度人知道有个超日王,并且为他的富裕奢侈大唱赞歌,但是这个帝国具体是什么样的,现代历史学家只能反复引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来还原,而这是两个中国僧人。

一直到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南亚次大陆在大英帝国的统治下建立起了新的秩序,印度人也开始由英国人来记录历史。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相反,想建立一个文明,必须建立自己的历史。

久而久之,他们在英国的统治下产生了不满,他们希望用自己的信念,来记录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

这种信念,叫做民族主义。

正是民族主义,在殖民地解放的世界潮流下,推动了印度在英国的统治下独立。

然而,民族主义也在一次次影响着,印度怎么样去建立自己的现实观和历史观——这是他们过去最缺乏的东西。

1962年,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造访印度。

对奈保尔来说,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他的先祖以契约工的身份,于19世纪被送到大英帝国的种植园劳作。为了摆脱印度农民逆来顺受的古老习作,移民到新世界,是他们一心所向往的。

到了奈保尔这代,因出生于20世纪的大萧条年代(1932年),周遭哀鸿遍野,失业严重,整个世界仿佛牢狱,让他四处碰壁。

奈保尔在其著作《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写道,我先人为了生存而离开的那个印度,成为我心中最可怕的地方,这个印度有别于我从报纸书籍中读到的印度,它就像是盘踞在心头的恶魔。

除此之外,还有第二个印度。这第二个印度是独立运动时期的印度,伟人辈出的印度,也是拥有伟大文明和伟大历史的印度,当奈保尔们处于种种困境时,是这第二个印度让他们得到慰藉。


奈保尔

抵达印度后,奈保尔大失所望,当时的1962年,尽管有了5年计划,全民选举已成事实,但肮脏的街道,被种姓撕裂的人群,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最让他受不了的是,贫穷在印度成了一个浪漫的概念。

印度人不以贫穷为耻,不以肮脏的生活条件,和非人道的生活环境为耻,它在人们心中激起虔信和凄美的哀愁,成为摒弃物欲和现代文明的手段。

印度人总是把残酷的现实,美化成某种宗教情怀和浪漫生活,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现实感。

在奈保尔心灵深处,涌起了强烈改变印度的愿望,但他身为一个舞文弄墨的英国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只能写写文章而已。尽管他凭着一手好文笔,最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希望为印度文化带来其缺乏的另一面——刺痛和清醒。

当时,有一个12岁的印度小学生,与奈保尔拥有类似的心情,他的名字叫——莫迪。


总理

1962年的中印战争,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印度第七旅,被中国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被活捉,短短1个月内,印度的6个旅全部报销,成了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肥料。

被派驻印度的美国军事专家安德鲁斯说,这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歼灭战,我们在朝鲜战争中曾多次领教。

一时间,印度举国惶恐。

在中印战争的第二年,年仅13岁的莫迪,向其父提出,希望能去读青年军校。

莫迪的父亲是个小商贩,经营着祖传的一个小杂货铺,后来又在火车站附近开设茶水摊,兜售那种数十种调料秘制、元素周期爆棚的奶茶。


少年莫迪

继承家族的奶茶事业显然不在莫迪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十来岁时就参加了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RSS)。这是一个十分狂热、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印度教团体,在二战时,曾以希特勒为公开崇拜对象。他们训练青少年使用棍棒、匕首等武器,从事打架斗殴乃至暗杀的暴力活动。

在世界各国领导人里,莫迪一头白发,络腮胡须,戴一副细框眼镜,显得文质彬彬,其实是个狠角色。有媒体说他,走起路来像个摔跤选手,而莫迪自己也曾炫耀过他发达的胸肌,仿佛美国动作明星施瓦辛格。在外交场合,莫迪与人握手,劲道十足,人称“铁钳”。有一次,莫迪跟英国王子威廉握手,在后者手上留下清晰指痕。


铁钳莫迪留下的指印

据说,莫迪的“大力金刚指”,就是得益于少年时的RSS组织训练。

就在莫迪加入RSS的前后脚,有一个RSS成员暗杀了被称作“圣雄”的甘地,引起轩然大波,为此,RSS组织被列为非法。

国有国法,帮有帮规。

作为RSS的成员,莫迪必须食素,不沾烟酒,且终身不娶。但是问题来了,早在莫迪3岁时,父母就给他订了娃娃亲,对方是邻村的女孩贾苏达。

一边是硬派帮规,一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搞得莫迪非常头大,他索性先成婚,再离家出走。在出走前,莫迪暗示纯情女孩贾苏达,自己是RSS成员,不能有儿女私情,更不能真正组建家庭。

贾苏达听后,并未心生怨恨,反而成为莫迪狂热粉丝。在离开前,莫迪建议贾苏达念书当老师,只为这一句话,贾苏达真的成了老师,且从未有过改嫁念头,在一个平静的村庄里度过了大半生。

莫迪成为总理候选人后,贾苏达天天关注他的消息,天天去庙里祈祷,还去投票站投了票,据亲戚描述,在大选开始后,她已数月不吃米饭,以此来苦修,祈祷莫迪登上总理宝座。

随着莫迪的参选,他“抛弃”发妻的这段历史,成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在此之前,莫迪坚持称自己单身,直到纸包不住火,才在竞选登记簿上,填上“已婚”。

当莫迪承认已婚后,守了一辈子活寡的贾苏达喜极而泣,表示只要莫迪一通电话,她随时准备回到他身边。


贾苏达

这是后话。

话说莫迪为逃婚离家出走后,花两年时间,游历了大半个印度,去了喜马拉雅山和恒河。回乡后,在叔叔的引荐下,成为古吉拉特邦国道运输公司职工食堂的一名员工。1971年,为了全身心为RSS奋斗,莫迪辞去工作,仅靠补贴维持生产。

几年后,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开始镇压反对党。莫迪坚守组织,积极投入地下政治活动,印刷反政府传单,组织示威游行,筹集政治资金,深受RSS高层赞赏。

1985年,RSS并入印度人民党组织的“全国民主联盟”,重归合法,莫迪通过自学,拿到政治学硕士学位,开始踏入政坛。

到了1990年,莫迪来到首都新德里,跻身印度人民党智囊层,以其神机妙算名扬党内,几年后又因战功成为印度人民党秘书长。

2001年1月,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特邦发生7.8级大地震,造成2.5万人死亡。当时该邦首席部长因身体原因无法理事,经人民党领袖阿德瓦尼和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商议,莫迪获得提名,继任为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成为一方诸侯。

莫迪刚上任才三天,古吉拉特邦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种族宗教大仇杀。时任邦议员的Maya(妇科女医生)被法院裁定,需对一起大屠杀负责,被判处28年徒刑。

证人指出,Maya除了出现在街头屠杀现场外,还开车穿梭,到处煽动印度教徒追杀穆斯林。Maya的手机通话记录显示,她一直在跟莫迪办公室保持联系。

有媒体透露,幕后黑手不是别人,正是莫迪。

古吉拉特邦大仇杀轰动世界,总理瓦杰帕伊谴责莫迪不作为,各界呼吁莫迪辞职谢罪,谁料,莫迪始终坚持三不策略:不道歉、不负责、不辞职。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莫迪的邦内阁被迫宣布辞职,并解散议会,举行新一届选举。经过半年的舆论造势,在古吉拉特邦选举中,印度人民党拿下议会议席的三分之二,莫迪继续执政。


莫迪挑起种族宗教冲突,酿成大仇杀,却仍能在选战中笑到最后。答案很简单,他挑起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生死矛盾,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印度教徒因恐惧而抱团,轻松收割到印度教徒的选票,岂不是稳赢?

尽管,这一张张选票上,都沾着人血。

2002年,因煽动种族屠杀,莫迪被禁止前往美国和欧洲。

但是,他跟特朗普一样,不走寻常路,通过社交媒体,聚集起庞大粉丝。据2019年的统计,在推特、脸书和Instagram三大社交平台,莫迪拥有的粉丝量为1.217亿,超过特朗普的1.044亿,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奥巴马(1.876亿)。


两个推特高手

此外,莫迪搞经济有一手,他主政古吉拉特邦时,该邦经济增长率长期雄踞印度各邦之冠,被誉为“印度的广东”。

依靠宗教仇恨和经济成果两大王牌,莫迪在古吉拉特邦选举中三度连任。在其第三次连任后,印度上上下下都意识到,下一任总理非莫迪莫属。很快,欧洲各国取消了他的入境禁令,美国则在莫迪当选总理后,将他请到了白宫。

胜利者不受谴责。

这些标榜民主自由的国家前倨后恭,前脚以正义和人道的名义给莫迪发出限行令,后脚就将煽动种族屠杀的他拥为座上宾,同时选择性地遗忘了那一张张选票上弥漫的血腥味。


种姓

2014年5月20日,莫迪封候拜将之时,其座驾行驶到新德里国王大道的国会大楼前,莫迪踏出车门,跪在大楼前,给了台阶深深一吻。

此时的莫迪,意气风发,带领印度人民党赢得了30年来的最大胜利,即将入主新德里马场道7号,总理府。面对泱泱人群,追抚往昔,忍不住哽咽,他提到自己的出身,说自己能当总理,意味着印度的平民百姓已重获自信,翻身做主人。


事实上,莫迪家族的种姓为吠舍,属于三个“再生”种姓之一。从人口数量来看,婆罗门约占印度人口的5%,刹帝利约占4%,吠舍约占2%,三个“再生”种姓人数加起来,只占印度人口的10%。剩下的“一生族”首陀罗,约占人口的45%,“不可接触者”,也就是所谓的贱民,约占人口的18%。

因此,莫迪的成功,绝对算不上底层的逆袭。

在现代印度,由民族仇恨引发的血案,比美国那些频频发生的“黑人歧视”案件更加血腥和令人发指。

1977年7月,比哈尔邦的贝尔奇村,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血案。

该村有百余户人家,富裕且有势力的种姓集团是古尔米人(属于首陀罗),人数占该村总人口的20%,其余人口全为哈利真(不可接触者,贱民)。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哈利真农民向婆罗门地主退佃,引起婆罗门地主的愤怒,他当即就把那个哈利真农民逐出了村子。

村里的哈利真知道后,十分同情这个农民,表示要抵抗婆罗门的势头。由于在人数上处于劣势,这个婆罗门地主十分惶恐,便先下手为强,迫害哈利真。一日,几十个暴徒乘车来到村里,将11名哈利真(包括妇女和儿童)拉到地主门前的广场上,先将10个大人砍去手、脚,投入燃烧的火堆,再将剩下的那名儿童,投入火中,活活烧死。

这件事轰动整个印度,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闻讯后,骑大象赶到这里慰问,称此次虐杀为“国耻”。


英迪拉·甘地

类似事件不胜枚举。

1980年代,印度卡纳塔克邦的德纳巴里村,人口500余人,其中哈利真150人。随着到城里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增多,哈利真的眼界变得开阔,对自己低下的种姓地位感到不满,这种不满,又使得高种姓地主十分恼火。

一天,有个哈利真青年在村里宣传解放思想,被高种姓地主捆绑毒打。其母听说此事,来到印度教徒住区寻找儿子,走到村公所时,被一群印度教徒拳打脚踢,昏迷过去。

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衣服被剥光,躺在地主家的一间屋子里。她的儿子被堵上嘴,双手被绑,也在那里。毫无人性的地主,竟然逼青年当着众人的面,与其母性交,青年死命抵抗,暴徒就狠狠打他。

当同村的人闻讯赶来时,暴徒慌忙逃走,而那名哈利真青年,已被折磨致死。

比人身暴力更残酷更野蛮的,是精神枷锁。


种姓制度是以人与人不平等为前提的,这种不平等思想深深扎根于印度教的观念之中。

印度教教徒认为,宇宙万物背后,隐藏着一个“绝对实在”,现实世界并不重要,仅仅是它自我展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不管现实多么不平等,都是合情合理的。

在西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都有平等的因子。如欧洲基督教中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儒家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印度教则从根上否认平等,认为高种姓和低种姓的等级秩序,是神圣不可改变的。

对于低种姓成员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严守本分,接受自己的悲惨命运,否则,来世可能会更加悲惨。

不带这么欺负老实人的。


称霸

2016年,一项耗资430亿卢比的军购计划交到莫迪手里,莫迪眉头几皱,最终批准了它。

按照该计划,印度军方将建立4个“布拉姆斯”导弹团,配备100枚巡航导弹、5台重型卡车牵引的发射架,以及一个移动指挥站。

这几个导弹团布置在中国藏南地区。

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该地区是主战场之一。1987年2月,印度单方面宣布,在这个地区建立“阿鲁纳恰尔邦”。此后,印度不断加强这个地区的军事力量,以对抗中国在“实控线”附近的军事部署。

2014年,莫迪参加总理选举,来到该地区造势,强硬放话:“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会永远不变,没有任何超级大国能抢走。”

在竞选网站上,莫迪也冠冕堂皇地放上对中国的批评:世界已经改变,一个扩张的心态不会被接受,中国也必须摒弃这种心态。


典型的贼喊捉贼。

不清楚自身的力量,一心想要称霸扩张的,恰恰是印度自己。

2017年8月10日,此前非法越过边境的印度士兵,仍然逗留在中国境内。这天上午,莫迪装得跟没事人似的,在新浪更新了一条微博:四川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令我悲哀。

在莫迪的微博下面,点赞最多的,是那些愤怒的中国网友的评论。为了让莫迪看得明白,有人甚至用英文留言:Get your troops out of China!(把你的军队撤出中国)。


然而,印度真正的眼中钉、肉中刺,还是隔壁的巴基斯坦。

这也是印度借着全球贸易战动荡,向巴基斯坦发起军事行动的原因。

在莫迪任内,印度成了世界最大的武器进口国,领导着总兵力在世界排名第三的常备部队,如此穷兵黩武,为了什么呢?

这源于一代又一代印度精英们汲汲追求的“印度梦”。

提起印度,许多人以为它是跟中国类似的文明古国。事实上,印度古代从未出现像中国那样的大一统中央王朝,印度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疆界,却是在19世纪晚期才得以确立。

由于民族、种姓、宗教、阶层的分野,印度形成了千层蛋糕般缤纷错杂的割据统治结构,被分割成无数自治自立的小社区,形同一盘散沙,被外族的铁蹄一次又一次践踏。

英国殖民者占领印度后,建立起被称为“钢铁骨架”的现代统治体系,建立了上下通达的垂直行政结构,这才让国家的功能发挥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英国人走后,印度于1947年获得独立。但是,印巴分治这道难以愈合的伤口,时时刻刻提醒着印度的精英们,如果不采取行动,印度将会进一步沿着种姓、民族、宗教的断层线分裂下去,到时国将不国,又会重新沦为他者的盘中美餐。


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精英,在西式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印度民族主义的能量,并通过废除种姓歧视等手段,化解国内矛盾。

印度国大党的领头羊们,师心自用,将存在数千年的宗教、种姓、民族、阶层等印度痼疾,强行捆绑在一起,然后一股脑儿扔进民主制度和世俗主义的超级大熔炉里,想要融化那些浓得化不开的古老习惯和偏见,谁料,强扭的瓜不甜,一顿操作猛如虎,国大党吃尽万般苦,印度依然如故。

以莫迪为首脑的印度人民党,吸取国大党教训,上台之后,转而拥抱以本土宗教为底蕴、带有强烈征服野心的印度教民族主义。

印度教是印度社会各群体的最大公约数,除了穆斯林,印度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部落都可以落脚到印度教的身份上。从而形成一个由国家背书的“主体民族”——印度教民族。


说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印度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最大的民族斯坦族只占总人口的46%,而形成主体民族,比例至少要在65%以上。此外,印度一共有1652种语言,有29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一百万,根据印度法律,印地语为国语,同时承认另外十四种语言为各邦的官方语言。

已然鸡同鸭讲,如何你来我往?

法力无边的莫迪老仙,为了凝聚起这盘散沙,只能拼命打民族主义的鸡血,今天搞搞巴基斯坦,明天恐吓一下尼泊尔,胆儿肥了,就跟中国叫板,然后是一系列的历史循环。

对于莫迪来说,这种鸡血,如饮鸩止渴,但不打不行。只有一致对外,才能重塑自己的历史。

让人们暂时忘却那些种姓、宗教、民族带来的伤痛,以及无数解不开的小疙瘩。

然而,不幸的是,莫迪的野心如同逆水行舟,一次次的想要逆流而上,一次次又被打回原地。

最终只能借着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氛围,回到其传统中——由神话编制的虚拟历史,为现实的痛苦寻求逃避和安慰。

然而,这种做法,也终有一日会遭到反噬。

可恨,更可悲。

本文作者:赵山河,蓝故事研究员。

部分参考文献:

1、《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奈保尔(英)

2、《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尚会鹏

3、《莫迪的世界:扩大印度的势力范围》,拉贾·莫汉(印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