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游客出行热情高涨。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相应地,一些“人在囧途”的情况也引发关注。


王女士一行入住文旅局长家 图据极目新闻

在湖北恩施宣恩县,4名自驾游客由于行程仓促没有提前预定酒店,在县城多家酒店民宿都未能找到空房,遂拨打宣恩县文旅局值班咨询电话求助。此后,宣恩县文旅局长王菊芳将自家房子腾出给游客入住,该县文旅系统多名职工也将游客带到自家入住。随后,“游客留宿文旅局局长家”等话题登上热搜。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特殊情况下的暖心之举,是城市温情、全民“宠客”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贸然接待陌生游客入住存在诸多隐患,一旦出现纠纷也缺乏有效预案,边界感和舒适度较低。

《钱江晚报》发表的评论文章认为:游客因疏忽行程受阻,地方文旅局的暖心之举无疑是雪中送炭。除了文旅局工作人员提供住宿外,当地还在居民中征集房源,让其他有类似情形的30余位游客也住进居民家中,这生动体现了“邻里相济”的城市精神,让游客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温暖。

不过,类似事件毕竟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南方都市报》在《留宿文旅局局长家,挺暖心但不是长久之计》一文中就指出:“文旅接待也不是假期一时的事,总靠临时性要求当地人让渡权利来解文旅接待的燃眉之急,或许一时吸引眼球,但年年如此终归无法让人次次感动。”

《新京报》在《游客住到文旅局长家,不妨订好住宿再出发》一文中也直言,“出现如此多的游客在没有订好宾馆、住宿无着落的情况下就出游,是不值得鼓励与提倡的。恰恰相反,应当提醒游客,提前做好出游规划再出行,避免节日旅游变成‘人在囧途’,如此才有更好的休闲旅游体验。”特别是在“人从众”的出行高峰期,这种“说走就走”“到了再说”的旅行方式,是盲目不可取的。

近些年,从一身红衣出场到花田尬舞、热情带货,再到如今接待游客住宿,各地文旅局长的创新动作频频受到关注。但《北京日报》在《花样宠客不是光‘卷’文旅局长》一文中也提醒:文旅产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文旅出圈,需要文旅局长们的积极“营业”,但根本上依托于一地的内功。配套设施的建设、服务资源的调配,这些都有赖于上上下下的合作协同,绝非文旅局长能够“一肩挑”的。

需要看到,近几年,一些小城或县域突然爆火的情况逐渐增多。在文旅局长等临时救急之外,做好应急预案、提升治理精度就至关重要。对此,红星新闻发表的评论文章建议,通过目的地搜索、车票机票购买、酒店民宿预订、交通导航等来源的文旅大数据,政府部门完全可以提前精准预测客流量,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补足短板。在预测客流量严重超过本地承载力的时候,政府部门要启动应急预案,对尚未到来的游客发布提醒告知,并分流到其他目的地。

此外,在游客扎堆、超出地方接待能力的情况下,当地还需更具“全域旅游”意识,加强同周边区域的联动配合。比如,《北京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就提到,面对假期客流骤增、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一些小城小县与周边区域联动求解,安排大巴供游客乘坐,在更大空间回应游客需求,这种“由点成线,线织成网”的思路,提供了更大的承载量与更可复制的经验。

另外,当下很多地方都面临文旅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些热门景区假期人员激增,另一些小众景点却无人问津。对此,不妨加强对周边小众景点的文旅推介、引导游客错峰出行,从而平滑客流曲线。“红星评论”发表的专家文章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将各个景区和路线的相关数据开放共享,同企业合作开发智慧旅游方面的应用程序,为游客提供查询和选择服务。这样一来,可以优化文旅供需匹配,缓解假期旅游的结构性矛盾。”

正如《钱江晚报》评论文章指出的:“短暂调剂只是救急,长效改善旅游接待能力才能有备无患。”游客临时住进文旅局长家固然暖心,但个人提前做好规划、地方提升应急能力,才能未雨绸缪,避免“人在囧途”。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次再见。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