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本该是姑娘家踩着高跟鞋逛春熙路的年纪,她却永远睡在了战机残骸里。2016年霜降那天,崇州山沟沟里八十三岁的王阿婆,颤巍巍把晒好的红辣椒收进陶罐,突然听见隔壁传来电视机里的哀乐。老人眯着眼凑近屏幕,手里陶罐“咣当”摔得粉碎,画面里那个躺在白菊丛中的姑娘,分明是她从小看着长大的旭丫头啊!
一、山沟里飞出的铁燕子
1986年开春,崇州山坳里余家的土坯房漏着雨。接生婆把皱巴巴的女娃塞到外公怀里:“老哥,这丫头哭声比山雀还亮堂!”外公望着屋檐下新垒的燕子窝,给外孙女取名"旭",说山里的日头要从这儿升起来。
小余旭打小就跟别人家女娃不一样。村里娃娃还在玩跳皮筋,她已经能抡起竹耙帮外婆打猪草。上学要走三里山路,她书包里总揣着块烤红薯,边走边仰头看天上轰隆隆的铁鸟。有回课堂上老师问理想,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站起来:“我要开那种带红星星的大飞机!”教室里笑倒一片,只有班主任悄悄往她课本里塞了本《中国空军故事》。
2005年麦子黄时,县城中学贴出张“招飞”告示。十九岁的余旭攥着准考证,在闷热的宿舍里把《航空知识》杂志翻得卷了边。余旭在20万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空军航空大学。
二、骨头缝里熬出来的金翅膀
北国的风雪里,三十五朵军中绿花冻得直打哆嗦。教官指着模拟舱吼:“这铁模型转起来,能把黄胆水都给你们榨出来!现在打退堂鼓还来得及!”余旭低头咬牙坚持继续训练。
抗眩晕训练像个铁磨盘,把人当豆子碾。有个成都来的妹子吐得昏天黑地,抱着余旭哭:“我想妈妈腌的泡菜了...”余旭给她擦着嘴,自己喉头也在翻涌。夜里偷摸打手电补航空理论,铅笔头在《飞行力学》上划出深深浅浅的印子,像她掌心被缰绳勒出的老茧。
最要命的是离心机。当机器轰隆着把人往死里甩,余旭觉得五脏六腑都要从嗓子眼飞出去。她死死盯着舱壁贴的杨利伟照片,心里默念:“四川妹儿不得虚!”直到听见“8个重力”的电子音,嘴角已经咬出血珠子。那天晚饭时,炊事班老班长特意给她端来碗担担面:“丫头,你比男娃还扛造!”
三、云端起舞的金孔雀
2009年,余旭经过刻苦训练后,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毕业,正式入列空军歼击机航空兵部队。
同年阅兵前夜,余旭在宿舍对着小镜子练微笑。战友打趣:“又不是相对象,紧张啥?”她捏着老家寄来的麻辣兔头嘀咕:“明天可是要给天安门敬礼呢...”第二天,当她驾驶战鹰掠过长安街,突然想起小时候放牛时追过的蜻蜓,如今自己成了最骄傲的那只。
2012年初秋,华北某军用机场的塔台屏住呼吸。余旭独自驾着国产第三代战机直冲云霄,完成了个漂亮的“鹞子翻身”,成为了首位歼-10女飞行员。落地时机械师发现,她握着操纵杆的手心里全是汗,却笑嘻嘻跟地勤说:“这铁鸟比咱老家的水牛听话!”
在马来西亚表演那日,五十度的跑道能把胶鞋烤化。余旭穿着厚重飞行服,愣是在座舱里蒸了俩钟头。表演结束,外国记者围着问秘诀,她抹着汗笑道:“我们川妹子,火锅边长大的嘛!”这话后来被编成段子,在空军大院传了好些年。
四、千里花路送凤还巢
2016年11月11日,我国空军67岁生日那天,余旭在炊事班下了碗清汤面。炊事员要给她加荷包蛋,她摆手:“晚上还要夜航呢。”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她最后一顿阳间饭。第二天双机编队训练时,余旭驾驶的飞机出现故障,跳伞失败而不幸牺牲。
噩耗传来,人们陷入悲痛中。11月18日,余旭魂归故土。在3日里,36万群众自发从全国赶来,从成都到崇州的公路成了条白花河。卖花的老汉把三轮车停在路边,见人就塞山茶花:“不要钱,替我给开飞机的闺女戴朵花。”石家庄来的退伍兵,背着氧气瓶走了三里地,就为在灵车过时喊声“战友走好”。
在烈士陵园,有个穿补丁衣裳的彝族阿妈,摆上还带着泥巴的野山菊。她说十年前发大水,是余旭开着直升机给寨子空投的粮食。守墓人说,每年清明,总有个戴口罩的姑娘来擦墓碑,有人认出那是某届航展上找余旭签过名的粉丝。
结语:
如今崇州小学的孩子们,还会指着天上闪过的银鹰喊:“看!余旭姐姐回娘家了!”空军大院荣誉室里,她那顶带着汗渍的飞行头盔旁,摆着个玻璃罐,里头装着36万片花瓣,是那年送行路上百姓们摘下的。
老辈人说,金凤凰五百年涅槃一次。那个爱笑爱跳孔雀舞的川妹子,定是化作了巡天的火凤凰。你听,每当春雷滚过川西坝子,准是她在九重天上,给新入伍的雏鹰们示范特技动作呢。
参考资料:
《空军发布》2016年11月15日、《理论视野》2016年第11期、《求学》2017年第20期、《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4日11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