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宇宙

来源 | 看电视

作为市场重要的品类之一,音综在近年来呈多垂类发展趋势。传统的舞台比拼之外,“弱竞技感”也是不少音综的明显特征。

上个月,以Livehouse为锚点的《17号音乐仓库3》收官,近日收官的《百分百歌手对战季》是近期播出的音综中竞技感最强的节目,有淘汰PK等赛制。

当下音综仍以N代为主,在播的几档节目均为音综N代:《天赐的声音6》延续“合作改编+合作演唱”的方式,《音你而来2》《乐在旅途3》带有“慢音综”属性,均为户外录制模式。

观众对真实竞技的需求仍在,同时随着社交情绪分化,有慢基调、欢乐群像的音综也在绽放光彩。

无论机制如何,观众需要的是“有清晰情感指向”的节目——或燃或暖,或共鸣或共情。如今的音综亦是一场情绪的共创,不断寻找一种与观众日常情感相连的表达方式。

竞技VS治愈

以情感分化的音综故事

音综市场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一边是强调竞技性、追求高燃舞台的竞技类音综,另一边则是弱化比拼、主打轻松氛围的治愈系音综。

一方面,观众对真实竞技的需求仍在,如去年《歌手2024》的现象级回归敏锐调动观众情绪,撕下音综假唱遮羞布。目前《歌手2025》已定档5月16日,首发阵容、全民揭榜受不少人、关注。


另一方面,随着社交情绪分化,有慢基调、欢乐群像的音综也在绽放光彩。近年来如《奔赴!万人现场》《青春合唱团》等新节目垂类属性明显,不少综N代也在推出特别季,如《声生不息·大湾区季》《声生不息·港乐季2》《时光音乐会·老友记》等。


音综的“杂交实验”细分对准各种各样的受众群体,节目适应着用户偏好,似在“反内卷”声音中,探索一定的破局之道。

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6》中,合作舞台的演绎可以传递不同的碰撞感。

本季节目由陶喆担任天赐召集人,已播出的内容中不乏吸睛的舞台,如王源、姚晓棠合作的《下一个天亮》,张碧晨、王赫野合作的《舍得》,谭维维、黄子弘凡合作的《转身即心痛》等。



在选秀缺位的市场中,曾经的“秀人”重回音综舞台,再现回忆杀等名场面。

腾讯视频《百分百歌手对战季》选人策略便是以此为苗头,话题#足以吊人胃口,此外还有快男快女好声音选手的重聚。


节目采用舞台对战积分制,将64位歌手分为AB两组,涵盖五个不同阶段的舞台PK,包括SOLO舞台、双人合作、三人演绎等。节目中,孟美岐、刘人语对决,苏妙玲、李霄云合作等受关注,call back创造101、快乐女声等选秀派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乐在旅途3》,优酷、江苏卫视《音你而来2》均为旅行音综,对比棚内音综来说,慢基调、社交感更浓。


《乐在旅途 3》已走过泉州、厦门、肇庆等地,由“固定嘉宾+飞行嘉宾”的形式探访国内各地非遗、美食等;《音你而来2》由张震岳、张碧晨、武艺等嘉宾探索马来西亚当地的风土人情。

流动的慢音综需求

“活人”,要“松弛”

当观众厌倦了工业流水线般精致的舞台表演,厌倦了剧本感十足的综艺套路,一种新的节目审美推动着“慢音综”崛起——融入社交感的音乐类综艺里,大家更真实、更松弛的“活人”。


这种“活人感”不是指嘉宾需要具备所谓“综艺感”,而是指向节目整体氛围中所呈现出的自然状态、情绪真实与关系流动。在非竞技音综中,这样的需求尤其明显。

从音综选人来看,如武艺、黄子弘凡等歌手本就创造过不少综艺名场面,本身路人缘不错,很适合参加社交类音综。此外,张碧晨、胡夏、陆虎等歌手的作品传唱度高,具备强烈的记忆点与情感唤起能力。


《音你而来》第一季节目中,武艺便已贡献出不少搞笑场面,如嘉宾玩游戏“逛三园”时武艺一句“这样的状况多久了”成笑点,潘玮柏教学rapper起范、王琳凯教跳舞等场面也推动着节目出圈。

社交看点之外,节目也在经典曲目、近期热门中选曲,如本季节目中小鬼、王睿卓合作《一点》,黄子弘凡、张震岳合作《推开世界的门》,武艺用《天黑黑》表白婆婆,小鬼演唱热曲《跳楼机》。


另一档在播的旅行音综《乐在旅途3》由陆虎、胡夏、希林娜依高、白举纲担任常驻嘉宾,飞行嘉宾涵盖刘昊然、黄子弘凡、刘宇宁、汪苏泷等人,另外还有苏醒、张远、王铮亮的加盟,打造熟人局看头;以及如快男快女系谭杰希、宁桓宇、黄雅莉的加盟。


如今短视频成综艺传播的一大重要形式,切片式内容也在成为情感触发器,一首歌不仅是作品,也可以是一个集体回忆、一种内容出圈方式。

如央视文艺抖音号中,《乐在旅途3》里黄子弘凡、希林娜依高《阳光男孩阳光女孩》,黄雅莉阿卡贝拉版《蝴蝶泉边》的数据都比较可观,另外陆虎、苏醒在录节目时合拍的玩梗视频也有超10w点赞量。


从 文旅社交 到 “见活人” , 慢 音综正在以一种更柔软、更流动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

此类节目 不强求震撼的技巧和激烈的情绪,而是用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温柔的音乐连接,提供一种 “轻内容、重感受”的观看体验。

破圈还是失焦

音综需要怎样的话题?

在内容分众、注意力稀缺的媒介环境中,“话题性”仍然是音综破圈不可忽视的关键之一。

但问题在于,过度依赖热搜机制与流量逻辑,往往会导致节目内容被标签化、表演被剧情化,甚至失去了音乐综艺最初的核心魅力,难免被观众诟病“虚假热闹”或“内容空心化”。

除了硬核舞台内容,要破圈不失焦,音综还需要的是具备真实情绪张力、可供广泛共鸣的“软话题”,比如情绪表达、成长困境、友情亲情、代际对话等,都与弱竞技感的音综有着天然的适配感。

《天赐的声音6》属于观众粘性强的音综N代,本季节目播出后打出不少话题,如#、#黄子弘凡叫自己子弘凡了#,还有和浪姐奇妙联动的#王蓉在天赐也免不了蹉跎苦#。


此类话题并非来自舞台技术层面的讨论,但自然生长于节目场景中,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节目引流。

《百分百歌手对战季》总决赛中李佳薇胜出,节目播出期间,安崎和上官喜爱再同台、孟美岐连跳4个选秀主题曲等场面让不少秀粉称“爷青回”。

背后击中观众的是关于集体记忆、身份再认的情绪共鸣——一首熟悉的老歌,一次艺人的再登台或合作,甚至一句脱口而出的生活感言,都可能成为撬动大众感情的锚点。


如今音综破圈难,节目容易遇到哑火困境,在垂类多元发展之时,也有不少声音质疑音综在进行“保守型创新”,难以真正撬动用户情绪。

当节目在“轻竞技”、“强情绪”之间求稳,可能无法提供明确的记忆点:选角逻辑不够锐利、场景设计趋于同质、传播策略依赖惯性等等。


如今说到音综“话题感”,大众观众的不止是流量波峰,更是节目与受众情绪的精准对接。而无论形式如何,音综的突围,应该是一场与观众审美变迁的深度对话。

有人渴望肾上腺素飙升的音乐比拼,也有人更向往沉浸式的音乐陪伴。当越来越多的慢音综出现,如何找到真实可感的人物状态与关系故事,如何用生活化的音乐场景构建情绪温度、内容厚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慢音综叙事需要诸如旅行、朋友局等支撑起“真场景”,在内容愈发分众的今天,“音综+”像是一张张细密织网:用软化的音乐概念,连接不同年龄、不同情绪状态、不同记忆地图的观众。

主编:罗姣姣

文:宇宙

排版:宇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