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韩国人在东海深处造了个钢架平台,说是搞科研,实则抢经济区。十三年后,中国用一张“防空识别区”地图和一部“海警法”文书,不动声色,直接扭转了局势。

海警船吨位三倍压制、无人系统织网控场、法律文件锁死边界,这一整套操作,没打一枪,却让韩方节节退。这不是战术,是标准化“治理模型”。

回头看黄岩岛,中国同样在升级管辖,“苏岩礁样本”,正在成为主权维护的新范式。



苏岩礁不是“地盘”,是权力游戏的“试炼场”

2000年,韩国出手极快,用212亿韩元在东海北部的苏岩礁上建了个直升机停机坪钢架平台,冠名“离于岛海洋科学基地”。

这是韩国单方面行动,不仅没有经过国际协商,连最基本的边界认定都没确认。苏岩礁是个暗礁,不具备陆地属性,它不能构成岛屿,也不能享有专属经济区。

韩国此举不止于科研平台,而是试图通过实地“建设—命名—管理”三部曲实现“事实控制”,这是它延续多年的海权扩张模式。



2012年3月12日,中国首次明确回应,指出苏岩礁在中韩主张的专属经济区重叠区内,不具有领土地位。

这番表态,直截了当,锁定争议实质:苏岩礁没有主权问题,有的是“管辖与经济区范围的博弈”。

2013年11月23日,中国公布东海防空识别区。2023年实施的《海警法》,不仅明确了中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执法权,还授权海警可对非法机构采取“拆除与驱逐”行动。

配合《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三部法律构成对苏岩礁周边的完整海权宣示网。



至此,苏岩礁从韩方视角的“实际控制点”,变成中方事实控制下的“法律死角”。韩国人登上平台看得见远方的中国海警巡航,却无计可施。这种变化,靠的是规则与执行力。

防区图、海警船、卫星网,一场“无声胜利”的技术总动员

2013年11月23日,东海防空识别区出台,是苏岩礁局势转折的起点。它不只是一次边界申明,更是将空域控制权纳入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关键节点。

此举在国际海洋博弈中并不常见,韩国起初判断为“外交手段”,但很快发现,中国不仅发了图,还派了机。

从2014年起,中国空军在苏岩礁空域多次开展“体系化”战术巡逻,配合地面数据链,实现空中预警与反制能力常态化。



这片本无飞行规定的区域,突然间全网可视可控。韩国空军虽偶有进入,但始终处于通报状态,无法形成有效反压。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该海域部署“海洋卫士系统”和多功能海况监测平台,形成水面、空中、海底三维数据交叉控制。

从公开资料看,这一系统包含雷达预警、AIS信号跟踪、北斗定位与远程水文采集四套子系统。等于说,平台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被谁盯着,但中国这边的海事系统早已洞察其一举一动。

而在水面之上,中国海警的动作更为显著。根据资料,海警舰艇在苏岩礁周边的“六点航线”巡逻平均每周一次。每条航线覆盖范围接近150公里,最多可覆盖韩方平台3至5次航程。



巡航中多次通过无线电警告并记录韩方非法行为,形成“数据+记录+证据”链。如此重复执法,既形成威慑,也为法律后续操作建立依据。

2019年后,无人机系统进入该海域。基于国产多旋翼平台,海警投放的小型侦察无人机在苏岩礁周边形成昼夜侦察网络。

一旦有可疑接近或非法部署,可实现5分钟内远程录像与数据回传。更重要的是,这一网络为后续执法提供了“全流程可溯源”依据。

韩国试图以媒体、舆论、国际仲裁等方式反制。但在缺乏法律正当性与技术实控能力的前提下,所有主张都难以落地。



一边是钢架平台,一边是全天候海域态势感知系统,谁更具持续性控制能力,一目了然。而所有这些操作背后,核心是“制度+技术”组合发力。

中方不走情绪路线,不喊口号,也不打武力擦边球,而是用高度可重复的标准治理模型,实现海上利益的持续推进。

苏岩模式”试验成功,黄岩岛迎来复制良机

黄岩岛地处中沙群岛,是海南省唯一一个露出水面的岛礁。其地质构造为中国大陆架自然延伸部分,历史上曾是元代“四海测验”的测量点,明确纳入中国主权范围已有七百余年。

2024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这意味着黄岩岛周边海域,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均依法具备主权或管辖权利。

《海洋法公约》规定,基线内水域等同陆地,外国船只不得任意通行。这一步,等同于将“苏岩礁模式”从北方复制到南海,全面展开南海治理新版图。



与苏岩礁不同,黄岩岛不仅有领海,还有可见的珊瑚礁、礁盘链条和澙湖结构。其礁盘全长约55公里泻湖150平方公里,形成“半封闭式生物系统”,具备极高渔业与生态价值。

中方多次在该区域进行资源巡查、环境调查,并建立气象与海况监测点,为后续管理做足铺垫。

2023年以来,海警对黄岩岛周边实施定期巡视,海军与渔政则同步展开综合管控。无人系统部署逐步推进,包括水下摄像、数据采集与自动识别,初步形成“感知+反馈+干预”闭环。

苏岩礁的经验,在黄岩岛得以完整展开。领海基线的确立,是法理基准;海警执法,是存在控制;技术感知,是态势掌握;多部门协作,是能力统筹。



这一整套结构,可以标准化、流程化、长期化操作,为南海其他争议岛礁提供清晰路线图。

菲律宾方面虽有试图破局之举,但无论是在法律文件上,还是在实际控制上,均处于劣势。黄岩岛逐渐由争议点向治理节点转化,其背后就是“苏岩样本”的实战成熟。

当一整套模式从一个礁盘复制到另一个礁盘,从东海复制到南海,不动刀、不动枪、不动摇,一步步把纸上主张变成海上现实。苏岩礁,不再是争端现场,而是治理范式的起点。

参考资料:

今天,中国在南海划了一道线.玉渊潭天.2024-11-10

全潜养殖水体达9万m³!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深蓝2号”在青完.青岛日报.2024-05-1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