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尺讲台到乡村热土
从戈壁荒漠到雪域高原
这些华师人满怀热忱
前往基层就业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播撒希望
用地理课本丈量祖国山河
用迷彩青春筑起钢铁长城
赤子之心在军旗与讲台间炽热跳动
她用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
“用青春守护祖国”
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严诗思
“参军是我多年以来的梦想。”严诗思诚挚道。在她的辅导员刘小红眼中,严诗思是一个很有目标的学生,也一直朝着参军的目标不断努力。本科期间,在华师国旗护卫队担任旗手的这段经历,让她对军队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每次看着国旗徐徐升起,我心中都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此外,学校武装部老师的鼓励也更坚定了她参军的决心。
2024年9月,严诗思从华师毕业后,进入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成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严诗思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精心准备教案,将知识点标注清晰,就像为学生指明方向的“军事地图”。她坚信,“若要学生眼里有星辰,教师心中需先藏山海”,她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同学们探索世界的窗口。
2025年女兵征集报名通道开启时,严诗思心底向往军营的火苗再次引燃。尽管这意味着她要暂时离开教师岗位,但她还是毅然提交了申请。在教学授课与参军报名双线并行的日子里,她白天授课、批改作业,夜晚备课结束后便开启体能训练,增强体魄。“虽然我已工作,但参军入伍永远不晚!”严诗思提到,中国首位女舰长韦慧晓曾说,“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给予了她很大的触动。她相信从教师转变成为一名军人,高强度的训练和严谨的作风能够锻炼她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让她不断成长进步。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报道了严诗思的事迹,这位00后女教师参军的故事,令无数网友动容。从地理教师跨界参军,她用行动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树立起标杆,正如她在当年的女兵入伍批准暨欢送大会上许下的铮铮誓言:“地理课教孩子们认识祖国,参军则是用青春守护祖国。我想告诉学生,梦想无关年龄与职业,只要心怀热爱,就能奔赴山海。”
当知识的种子在边疆生根发芽
青春便化作春风
吹绿了无垠的荒漠
她的坚守
带去了边疆教育的新生力量
“我要把所看所学带回去”
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015届本科毕业生夏提古丽·艾色哈尔
“小学班主任用六年的时间告诉我,什么是好老师。”起初,班主任的榜样力量在夏提古丽·艾色哈尔的心里埋下了“成为人民教师”的种子。在华师就读期间,她回到新疆的学校实习,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深深地触动了她,“我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希望能为家乡教育事业做一份贡献。”童年埋下的种子,经过实习中所见所感的浇灌,在夏提古丽毕业那年破土而出。2015年,她坚定地选择回到新疆任教,成为一名物理教师。
初为人师,挑战迎面而来。夏提古丽所在的学校虽处市区,但大部分学生不擅长普通话,物理课堂上的专业术语更如天书。为此,学校开设普通话提升班,她与同事们主动承担起语言教学任务,从拼音到书写,从日常对话到学科术语,逐字逐句为学生夯实语言基础。面对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她开始探索分层教学法,在作业设计和课后辅导上设计出基础与提升两套方案。
课堂外,夏提古丽主动走近学生。“我每周至少家访三个学生,寒暑假会进行全覆盖家访。”她将家访视为走近学生的桥梁,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也会在家访中手把手教家长辅导学生作业。平时,她经常自掏腰包请学生吃饭,并和他们边吃边聊,“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困难,我就及时帮他们解决。”这些点滴付出,拉近了她和学生的距离,学生的信任与依赖也转化为一种责任感,成为她前行的动力。
2024年,夏提古丽担任学校党政办主任一职,对家乡的赤忱成为她努力工作的动力,“我想让更多新疆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学时的承诺——“我要把所看所学带回去,为新疆教育注入新活力”,让教育的力量在边疆土地上抽枝展叶。
走访了解民情
汗水浇灌希望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青春因扎根而熠熠生辉
“扎根基层更要尽力而为”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2023届硕士毕业生王璇
2023年10月底,经组织安排,刚上岸选调生的王璇,怀着满腔热血来到湛江吴川市塘㙍镇上圩村。虽然这里对她来说有些陌生,但王璇觉得,工作就要脚踏实地,将这里当作新的起点。不过,初到上圩村,王璇便遇到了语言不通等困难。
作为外地人的她,完全听不懂当地方言,而留守村中的居民多是老人,大多不会说普通话。最初她在服务群众时,多是借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为了尽快融入环境、更好开展工作,她开始主动学习当地语言,并听从书记的建议走出办公室,跟随村两委干部下乡入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很快,她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与当地村民也熟络起来。
在平时工作中,王璇时常走访农户、统计资料,深入了解了村中资源情况和发展现状,将力所能及之处做到最好。业余时间,王璇把跟随书记学习工作的经验与自身调研相结合,研究村中集体经济的发展。她表示,争取在基层工作期间完成对上圩村经济情况的分析,为这里的组织建设提供有效的数据材料。
对于未来,王璇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要求。她希望尽自己所能服务基层群众,为上圩村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同时,她也在努力提升自身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和政策敏感度,以期在结束基层工作回到原单位时,能更好适应工作和环境。
让技术赋能基层
让青春和使命同频
他的足迹
在西部大地上书写诗行
“情系基层,向阳而生”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向彧
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临近毕业时向彧毅然决定投身于西部计划。在他看来,“西部有戈壁,有森林,有雪山,于青年学子而言,西部既回荡着自然美景的呼唤,更是我们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经过培训,向彧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团委,负责承担办公室日常工作、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与组织筹备志愿活动等多项任务。
在接手共青团工作时,向彧结合自己本科期间从事学生会工作与担任学生助理时收获的经验,总结建立人员关系与工作脉络坐标系、打造操作手册将任务分解为SOP流程与建立缓冲机制三步骤,让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协调多项工作。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向彧通过搭建数据库与可视化展示工具,让数据的调用变得更为灵活高效。在统筹志愿活动时,他既是积极沟通项目各方的组织者,也是身体力行始终走在一线的实践者。
基层工作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莞宜情山海行”青少年互访交流冬令营活动。在这场跨越千里的旅途里,高原的孩子走进东莞市科技馆、海战博物馆领略科技魅力与历史底蕴,踏上港珠澳大桥感受超级工程的震撼,还与松山湖北区学校学子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这次活动,让雪域格桑花看见了大海激荡的波涛,更让珠江潮听见了高原蓬勃的心跳。
每当回想起藏族孩子眸中跃动的星光,向彧扎根基层、发光发热的信念就会愈发坚定。“参加西部计划不是职业规划的终点站,而是人生坐标的校准仪。”在巴宜区走村入户的这半年光阴里,他触摸到了基层工作最真实的温度,也明确了自己人生的航向。他说:“多年后可能不会有很多群众记得我们,但做过的实事、在这里生长的大树会永远记得,我们是来过这里并深深扎根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他们以平凡身影
书写温暖故事
在基层的广袤天地中
留下永不褪色的奋斗印记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采写丨崔朝嘉 张一夕 杨瀚文 叶沛琪 肖奕挺
图片丨席敏
部分由 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兰贺捷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