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划破天际,是谁在为翱翔蓝天的梦想保驾护航?在济南职业学院的实训车间里,一群青年手持扳手与量具,用专注与汗水丈量着技能的高度。十年前,他们在一片空白中艰难起步;十年后的今天,荣誉墙上沉甸甸的奖牌熠熠生辉。这座看似普通的实训车间,在职教人的不懈耕耘下,历经十年淬炼,已然成为航空维修领域的“技能梦工厂”。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里,共同见证职业教育如何以十年匠心,托举起青年人的蓝天梦想。

01

专业初创:披荆斩棘拓荒路


在济南职业学院航空装备训练中心,董宝坤这位昔日的青涩学子,如今已成长为成熟教师,正专注地指导学生练习“涡喷6”发动机的拆装。那曾在上学时就被他拆除过管路连接燃油泵的经历,让他在面对如今的教学场景时,显得得心应手。而这几台“涡喷6”发动机,就像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见证了他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也见证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在济南职业学院从萌芽到茁壮的全过程。


“我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第一届学生,当初其实这个车间基本上很空,既没有什么资金,也没有什么项目,个别的几个发动机,可能就占一整个车间了。”董宝坤回忆起刚入学时的场景,感慨万千。2014年,济南职业学院智能制造系申报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在全国开设该专业备案的院校仅有三十多所,实际招生的更是寥寥,对于地方性院校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当时专业建设面临着“三无”困境:没有教师、没有设备、没有教学资源。首批教师团队由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跨界组建,面对航空领域的知识空白,现任教务处副处长的邹倩,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带领团队日夜钻研,从零学起,最终成功考取民航维修人员执照。没有实训设备,他们就用三台老旧的“涡喷6”发动机撑起车间;缺乏教学资源,老师们便奔赴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取经。在重重困难中,硬是闯出了一条专业建设的新路。



2015年,专业成立的第一年,他们就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尽管当时被同行调侃是来“打酱油”的,但邹倩暗自发誓,一定要通过比赛找准差距,锤炼队伍。从那时起,“以赛促学”的理念便深深扎根,成为推动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02

学子成长:破茧成蝶展锋芒

在实训中心的标准线路施工区,仇盛翔这位来自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跨专业学习者,正专注地练习导线束捆扎。大一时,他听学长讲述职业技能大赛中“能亲手拆解飞机发动机”的经历后,便被深深吸引,当即报名加入。然而,第一次面对布满线路的机身蒙皮内侧结构时,兴奋瞬间被不安所取代。专业不通,让他在学习中吃尽苦头,只能利用早自习和晚自习的时间,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努力。


飞机维修课程体系复杂,操作规范严苛,对于本专业学生已是挑战,对于跨专业的仇盛翔而言,难度更是加倍。就拿打保险丝来说,起初他以为随意操作即可,后来才发现其中有着严格的航空标准要求,每个英寸需要打多少花,应用于哪些场合,都有详细规定。在老师何晓飞的悉心指导下,仇盛翔拼命学习,逐渐掌握了训练内容,并和同学组队成功通过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飞机维修赛项的初赛。


复赛临近,赛制突然改革,从团队实操变为实操+解说。作为队长的仇盛翔面临新的难题——新增的解说员该找谁?最终,他选择了刻苦努力的史安禄。面对新赛制要求的模糊不清,队员们只能在反复讨论与实践中摸索展示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断磨合,史安禄克服“社恐”,从紧张得声音颤抖到讲解流畅自信;仇盛翔和队员们的配合也愈发默契,实操流程不断优化。


03

师资融合:双师领航铸匠心

在济南职业学院,像何晓飞、尹志伟这样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为教学注入了鲜活的企业实战经验。何晓飞从飞机维修企业被引进到学校后,面对大赛指导与企业培训的不同,陷入思考并积极探索。她深知大赛改革对学生的挑战,努力引导学生将一线实际工作岗位技能与比赛要求相融合。



尹志伟持有六个机型的相关资质,有着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他在教学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理论知识和外语能力稍有欠缺。于是,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企业案例融入课堂,从维修步骤、规范要求到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进行细致讲解,帮助学生打开职业视野。


航空维修无小事,一颗螺丝的松紧、一次故障的判断,都关系着飞行安全。因此,相较于专业技能的传授,培育学生严谨细致的职业操守更为重要。经过多年发展,专业构建起“内培外引”的师资体系,校内教师全员考取民航维修执照,企业导师带来一线经验,优秀校友回校任教,形成了双师型加工匠型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成长为优秀航空维修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济南职业学院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已实现从籍籍无名到全国知名的蜕变,专业精神“仰望蓝天 脚踏实地”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子。他们怀揣着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成为优秀航空维修人才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祖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2014年筹建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奖牌收割机”,从最初28名学生,发展到每年为企业输送上百名维修骨干,十年间,济南职业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以培育“大国工匠”为目标,持续为航空维修事业输送专业人才。未来,我们希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职教模式能让更多学生受益,为中国航空维修事业注入青春力量,让一方车间成为通往蓝天的起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