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强调政治挂帅,但是,不要以为政治挂帅就不要军事,那是不行的。事情总是由几个方面合成的,缺了一样就不行。军事和政治比较,哪个重要?当然是政治重要,政治是基础,什么工作都要政治挂帅,政治起主帅作用,军事要为政治服务。可是时间,哪个应该多占一点,哪个应该少占一点?政治应该少占一点,文化更应该少占一点,军事应该占多些。军事应该占百分之六十、七十、以至八十。我们一定要把技术搞好,技术搞不好,打仗要出乱子。你的飞机从空中掉下来,军舰碰沉了,那就是政治损失。敌人坦克冲过来,你打了很多炮弹,没有把敌人的坦克打烂,结果你的炮也给敌人的坦克冲掉了。你的坦克开到半路停火了,结果挨人家的炮打,那是不行的。技术熟练是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写字吧,拿笔谁也会,写得好是要靠练的。打炮不练是打不准的,不能光讲道理,不给他练的时间是不行的,练的时间少了也是不行的。不要变成空头政治,搞成一个空头军。”
——引自林彪一九六○年十月在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55年9月27日下午,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
下午五点钟,随着元帅们和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相继步入会场,授衔仪式正式开始。
庄严肃穆的大礼堂中,毛主席郑重的将命令状和勋章一一授予在场的元帅们,现场也随之爆发出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就这样诞生了。
授衔仪式
然而,如果仔细观看的话,就会发现授衔仪式现场并没有所谓的“十大元帅”,而是只有七位,战功赫赫的林彪正好在这缺席的三位元帅中。
事实上,林彪的授衔仪式并不是北京举行,亲自授予他元帅军衔的人也并不是毛主席,而是一个与他有过旧怨,还因此被中央撤换职位的人。那么,这个与林彪有过恩怨的人是谁?为何还能亲自为林彪授衔?
1955年9月27日,对于全党全军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且意义重大的日子。
授衔现场
这一天,新中国举行了建国以来的首次授衔,因为其人数之众多,仪式之隆重,规模之宏大,我们一般称之为“大授衔”。
下午两点半,中南海的国务院大礼堂就已经热闹起来了,在这里,一场将官的授衔仪式正在举行。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元帅与将军的授衔仪式并不是在一起举行的,将军们的授衔地点在国务院大礼堂,为他们授衔的人是周总理。
授衔
而元帅们的授衔仪式则是在下午五点,举行的地点是大家所熟知的怀仁堂,为他们授衔的人就是毛主席。
从下午四点半开始,元帅们就陆陆续续的乘坐专车来到了怀仁堂门外,有说有笑的步入会场,等待着毛主席的到来。
五点的钟声刚一敲响,毛主席和众多的国家领导人就相继步入会场,出现在主席台上,待到众人落座后,北京市市长彭真便当场宣读了中央授衔的决定书。
在震耳欲聋的掌声中,毛主席缓缓起身,庄严的向元帅们授予了勋章和命令书,从这一刻起,新中国就正式诞生了开国元帅。
然而,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在授衔当天,来到现场的元帅一共只有七位,还有三位缺席,而缺席的这三位分别是刘伯承、叶剑英还有林彪。
刘伯承缺席是因为身体不好,从国民革命时期起,刘帅就伤病不断,还曾失去过一只眼睛,授衔之时,刘帅正在外地疗养,因此未能出席授衔仪式。
刘伯承
叶剑英未能出席,则是因为当时中央军委正准备在辽东半岛举行军事演习,由他担任总指挥,并负责筹备,叶帅自当年的8月份就到了大连,一直未能脱身。
而林彪没有到北京参加授衔仪式,原因就更简单了,就是纯粹的身体原因,林彪一直是以身体不好而闻名,解放战争后期甚至几度病危,因此前线的战事刚一结束,他就立刻开始治病疗养,1955年授衔时,他正在山东青岛疗养,所以也没有出席。
尽管元帅们因为各自的原因未能到场,中央也还是派人给他们送去了元帅服装和命令书,为他们授衔。其中负责给林彪送命令书授衔的,正是上文中提到的北京市长彭真。
林彪
只不过,林彪与这位彭真市长的关系却并不是十分和睦,两人在战争时期还曾有过不小的矛盾。
林彪与彭真的矛盾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取得了胜利。然而,就在全国人民为了和平而欢呼雀跃之时,国共内战的危机也在悄然来临。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蒋介石向来视共产党如洪水猛兽,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从“四一二”到五次“围剿”。从未停止过他反共的步伐。
西安事变之后,迫于形势,他不得不同意国共合作,共同抗战,然而,这也只不过是表面功夫,尽管嘴上说着合作,但背地里却暗暗的搞摩擦,捅刀子。
等到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更是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对付共产党上,但由于当时的形势不支持,再加上尚未做好准备,蒋介石还是稍微的隐藏了一下,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建议。
重庆谈判
而我党出于大局考虑,也同意了和平谈判,但其实,对于蒋介石的两面三刀,我党也是有着充分认识的。
为了能够在日后的政局中占得先机,中央提出了“抢占东北”的战略,不仅从各个根据地抽调了大批部队前往东北,同时还派遣数万名军政干部前往黑土地,以求能在蒋介石之前占领先机。
当时,中共负责东北日常工作的机关叫做东北局,东北局的书记就是彭真,至于林彪,他一开始的目的地并不是东北,而是山东。
彭真
1945年9月下旬,林彪在前往山东的路途中接到了中央的调令,上级要求他取消前往山东的行程,转赴东北,在电文中,中央还特地点明,是让林彪配合彭真的工作。
林彪在接到命令后,立刻转道前往东北,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10月底,林彪一行人终于到达了沈阳,之后,林彪便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负责东北的军事指挥,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刚到沈阳不久,他就与东北局书记彭真发生了矛盾。
按理来说,林彪是军事指挥官,彭真是党政的一把手,且中央又有电文在前,林彪应该与彭真配合的完美无间才是,但实际上,两人的合作过程不仅不完美,反而是矛盾重重,甚至于还惊动了中央。
林彪在开会
彭真与林彪的第一个矛盾,就是在工作的重心上。当时,彭真认为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到沈阳、哈尔滨等一些大城市上面,而林彪的意见则相反,他认为应该集中力量发展农村根据地,以壮大实力。
第二个矛盾,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战与和的问题。比如在是否攻占沈阳的问题上,林彪的意见是撤离大城市,发展根据地,为将来的国共大战做准备。而彭真的看法则是坚守大城市,以此为筹码来争取和平谈判。
在这个问题上,林彪是个坚定的主战派,而彭真则是主和派,两人为此闹得十分不愉快。甚至到了彭真给中央发电报,直接要求撤换军事主官的地步,而林彪同样不甘示弱,也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声称某些干部盲目乐观。
林彪
到了这一步,林彪与彭真的矛盾已经彻底公开化了,中央也不得不想办法解决。
最后的结果就是,林彪被任命为东北局书记和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司令,成为了东北党政军的一把手,而彭真则是被撤换成了副书记和副政委,并在不久之后被调回了中央。
当然,如果因此觉得是林彪打击彭真,使得他被撤职,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彭林之争并非私人恩怨,这其中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
是非曲直
彭真与林彪之间的矛盾事其实并不是人们所以为的私人恩怨,实际上,他们两人的看法都只是代表了当时的革命要求而已。
1945年,为了在蒋介石之前实现抢占东北的战略目标,中央派遣了以彭真为首的一批干部率先来到东北,并任命彭真为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负责东北所有的党政工作。
中央之所以要选择彭真担此重任,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是息息相关的。
彭真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便想要重操反共大旗,但由于当时国内的民众普遍要求和平,再加上国民党的主力部队都在西南地区,因此,蒋介石就先打出了和平谈判的旗号,以此来拖延时间,准备发动内战。
面对蒋介石和平谈判的要求,党中央选择了接受,毛主席还因此飞到重庆与蒋介石会谈。然而,蒋介石在会谈的同时,也在将自己的部队偷偷往回调,还派遣了军队去接管东北地区。
当时,东北是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谁占领了东北谁就能够赢得战争的主动权,面对蒋介石的狼子野心,我方也断然出击,派遣大量的精锐部队与干部到东北去。
蒋介石
但是毕竟双方此时还在谈判中,如果派遣一名军事干部前往,或许会激化双方的矛盾,而这就给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理由,并让我军在政治上陷入被动,这也是为何中央要派遣彭真去的原因。
因为彭真是政工干部,中央交给他的任务就是到东北去占据先机,以求得在和平谈判中握有筹码。
然而,在重庆谈判中,中共已经深刻的感受到蒋介石蠢蠢欲动的野心和“假和平”的真面目,为了以防万一,做好战争准备,中央又临时将派往山东的林彪调往东北。
林彪
作为一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优秀军人,林彪当然敏锐的意识到,蒋介石不可能真心实意的与共产党和谈,尤其是在山海关保卫战后,面对我军失利,国民党得胜的局面,林彪就更加坚定的认为蒋介石一定会翻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