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乡村风貌的“六域”格局中,相较于青浦西的“湖沼荡田”、佘山的“九峰三泖”、崇明的“河口沙岛”、浦东的“滨海港塘”以及金山浦南的“泾河低地”,沪北的“曲水泾浜”以高密度的蜿蜒水系、星罗棋布的聚落布局和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独树一帜,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特色,成为沪派江南最具辨识度的水乡典范之一。
极致蜿蜒,水之美
“曲水泾浜”主要分布于嘉定、青浦北及宝山区域,这里的河道与青浦西湖群岛田或崇明沙岛河网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这个“曲”字,具体说又有三个特征:一是超高弯曲度的水系形态;二是水系如毛细血管般的密集交织;三是河流弯曲处多形态各异的小型湾塘。
曲水泾浜独特的水系肌理形成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上,长江、太湖等水系带来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密集的天然河网。由于地势平缓,河流流速较慢,容易发生侧向侵蚀,导致河道自然弯曲。
同时,受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不均,河道会出现摆动或泥沙加剧沉积等现象,进一步加剧弯曲程度。
此外,潮汐作用(如长江口潮汐顶托)也会影响河道的稳定性,使其呈现更复杂的形态。
除了地质、水文、气候等影响外,古代先民为适应稻作农业,长期进行人工河道疏浚和圩田建设,使得天然河网进一步细化。高密度的弯曲水系有利于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洪涝风险,同时增加水体与土壤的接触面,促进营养物质循环,支撑丰富的湿地生态。这种适应性使得曲水泾浜的水系在长期自然演化中得以维持。
如此看来,缠绵缱绻的“曲水泾浜”,妥妥是承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成一地精华。
宝山的大水网已多蜿蜒曲折(1949年历史水网体系图,引自《宝山县志》1992年版),更不论那些中小水系
相看依依,村之美
在广袤的田林基底上,先民们怀着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倾尽他们的生活智慧,围塘聚居,洗衣、淘米、话家常,村落间的往来走动也由泾水牵引。随着时空堆叠,逐渐形成“湾塘调蓄、泾浜绕村”的独特景观。
不同于浦东“滨海港塘”的枝状潮沟或金山“泾河低地”的平直水系,“曲水泾浜”的村落多呈“村包水、水包村”的围合式布局。以宝山区月浦镇为例,从空中俯瞰,水系如脉络般蜿蜒成网,河流弯曲形成众多小型湾塘,民居则呈团状散布其间,水面环绕聚落,极具生态与美学价值。
泾浜末端空间示意图
泾浜末端沿岸空间利用为健身步道:月浦镇长春村
月浦镇“曲水泾浜、星络村池”典型肌理
月浦镇月狮村的百年老宅——姚宅,依塘而建,展现了人与水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当地村民仍保留着不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如月浦竹编、古法合香等,使这里成为上海少有的“活态文化遗产”样本之一。
百年老宅——河浜边,枣树掩映下的姚宅
与水共舞,人之美
相较于其他区域大规模农业或工业开发,“曲水泾浜”更强调延续“近海高乡,星络村池”理念,强化水系微更新,避免过度人工化改造,“因地制宜”地引入特色产业。例如,月浦镇月狮村成立竹编工作室,既保护了传统手工艺,又激活了乡村经济。月浦竹编作为宝山区非遗,在这里仍由村民日常实践,而姚宅等历史建筑则成为村落记忆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月芳女士在实验新的竹编图样
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法合香技艺
位于顾泾曲水蜿蜒河边的幸会小院
未来,“曲水泾浜”域将不仅加大水系肌理的保护力度,凸显物理空间上的独特性,更要挖掘竹编、制香、舞狮等文化价值,承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要素,使“曲水泾浜”成为沪派江南的文化名片。
在沪派江南的六大风貌域中,由冈身出发通江达海,“曲水泾浜”从未停止流淌。这里的水,一半是江南的婉约,一半是大海的豪情。或许,真正的江南从来不止一种模样——潮起潮落处,正生长着另一种惊艳时光的水乡模样。
“曲水”密码,不仅是一段地理密码,更是一段文化密码。它见证了沪派江南从蛮荒之地到富饶之乡的变迁,也承载了沪上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想了解“曲水泾浜”更多魅力故事,感受沪派江南别样风情吗?请密切关注近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日出江花 春来江水——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宝山周同步闪亮推出。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宝山参加“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
宝山区新增241套“电子警察”,具体点位在→
初夏,来宝山一起“走花路”→
通讯员:姚存卓
编辑:颉廉杰
资料:规划宝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