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许多传统的乡村习俗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农村酒席便是其中之一。

曾经热闹非凡、充满人情味的农村酒席,如今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变得平淡而陌生。

有人调侃说,现在的酒席就是“冷席”,不仅不热闹,而且还很“冷清”。


前几天堂弟结婚,我回到老家帮忙,可以说是全程参与了这场热闹的喜事,而在这个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如今的农村酒席,真的变味了。

也理解了,为什么现在很多的人都不愿意去吃酒席了。

记得小时候,村里哪家办喜事,那可是全村的大事。从筹备到开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期待与温情。

主家会提前好几天精心挑选新鲜的肉菜,亲自到集市上采购,只为给宾客们呈现一桌丰盛美味的菜肴。

同时,会热情地邀请村里手艺精湛的大厨掌勺,还会叫来街坊邻居帮忙,大家分工明确,洗菜、切菜、烧火、摆盘,各司其职,热热闹闹的。

大家都是把这样的喜事当自家的喜事来办,即便都是免费帮忙,却一个个都非常用心,欢声笑语不断。


那时的酒席,味道是真的好。大厨们用简单搭建的灶台和一些锅具,将新鲜的食材烹饪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味。

尤其让人怀念的是早上那碗热气腾腾的熬菜,白菜、粉条、豆腐、肉块在大锅里翻滚,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香气四溢。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熬菜,一边拉着家常,氛围格外温馨。每一道菜都饱含着主家的诚意和热情,也承载着邻里之间的情谊。

然而,如今的农村酒席却大不相同。大部分酒席都由下乡包桌的团队承揽。就是只要找他们,就会全部承包给他们了,包括食材的购买,人员雇请,就连桌椅碗筷都是他们提供。

然而,这些包桌团队以盈利为目的,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酒席上的菜品几乎都是预制菜。他们提前将菜品加工好,用真空包装或者冷冻保存,到了主家,只需简单加热、摆盘就可以上桌。


除了预制菜,再凉拌几个菜,一桌酒席便大功告成。这样的酒席,价位通常在300 - 600元不等。

虽然对于主家来说,确实省事不少,无需再为繁琐的采购、烹饪和人员安排操心,但却失去了许多韵味。

预制菜的口感和新鲜现做的菜肴相比,相差甚远。缺少了现场烹饪的烟火气,那些菜品仿佛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商品,没有了灵魂。

宾客们品尝时,也很难感受到主家的心意,只是简单地随便吃几口来填饱肚子,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对菜品赞不绝口、回味无穷。

而且,因为一切都由包桌团队安排,邻里之间相互帮忙的场景越来越少,那种热热闹闹、其乐融融的氛围也随之消散。

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一场酒席共同付出、共同欢乐,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逐渐减少。


农村酒席的变味,不仅是菜品和形式的改变,更是乡村文化和人际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忙着为生计奔波,愿意投入到传统习俗中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同时,商业元素的介入,也让原本纯粹的乡村习俗逐渐染上了功利的色彩。

农村酒席不再只是庆祝喜事、联络感情的场合,而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流程。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很多的农村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少之又少。有时候村里谁家办酒席,人员都是找不到。好些人就算在村里,也不愿意去帮忙了。

因此这样才有了专业的承包团队。就拿我们这里前几年来说,有个老人去世了,年轻人都不在村里,连抬轿的轿夫都凑不齐了,不得已就只好找承包团队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