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短平台上有一个山东临沂的一个全城剧本杀给刷屏了,以物流闻名的城市正在用跟着团长打县城这种方式来创造他们沉浸式的文旅项目,创造了日均接待3000+游客的一个行业奇迹。
有记者是实地探访发现凌晨5点的古城墙下竟然聚集着数百名身穿着迷彩服的游客,他们手持作战图,拿着对讲机喊话的模样,已经成了沂蒙山区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这个是由当地文旅局谈策划的一个实景体验项目,巧妙地复刻了1945年解放县城的经典战役,游客呢则是通过预约抽签等成为突击队员或者是守城部队的。
从领取任务包到进入这个角色,那些道具都是泛黄的作战指令,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和摩斯密码的密码本,每个道具都在讲述这里的故事。
有一个参加过三次的青岛游客小王是展示了他的战利品,五枚不同的一个纪念徽章,每次解锁新剧情都能获得专属的勋章,现在年轻人都在比谁的勋章墙更壮观。
这个项目的亮点就是全城联动的一个模式,街边卖煎饼的大娘可能是情报员,茶馆掌柜的算盘藏着密码,就连孩童踢的毽子都是横着线索的布条。
这种打破传统景区边界的设定,让游客的探索欲是完全释放了,来自南京的退休教师李女士笑着说,本来是想拍拍照,结果是跟着线索走了2万步,最后在酱园缴获了5斤牛肉,那个场面,不买都感觉对不起这么投入的演出。
根据临沂文旅局8月的一个数据显示,这个项目开展三个月以来,周边餐饮住宿营业额同比是提升了47%,非遗手工坊的订单量是翻了两番。
更令人意外的是活动带动了红色研学热,周边8个乡镇的民宿周末预订,已经排到了国庆假期了,还有不少的大学生组团来这里打卡,把攻略制作成作战手册二次传播。
面对这么高的热度,项目的运营负责人张主任也是向记者透露,团队正在开发方言版的剧情和夜间特别层次。
还计划和高校进行合作,让历史专业的学生参与剧本创作,既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又增加那个互动性,他们周末的300个体验名额,开放只有3分钟就被抢光了。
沂蒙精神研究会的副会长陈教授是指出:当95后的游客能说出孟良崮战役细节的时候,问当年爷爷是怎么送军粮的,这种文化传承的种子就已然生根了。
或许会有人质疑这种方式会过度地娱乐化,但是这种自发的传播与文化认同或许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你会更喜欢去参加这样的一个文旅体验吗?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本文信息综合自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齐鲁晚报、大众网等权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