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反映,花几百元能在电商平台购买到“非遗传承人证书”,无须报课也无须学习,交钱就行。扬子晚报记者查询发现,电商平台上这类店铺不少,一家店铺表示,自家公司经营13年,很多发证单位都和他们有源头合作关系,因此可以轻松办证。记者了解到,非遗传承人需经层层推荐、审核和公示,由文化主管部门认定。多位非遗传承人向记者证实,行业内招人也是看技艺而非证书。

(5月10日《扬子晚报》

随着互联网经济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一纸“非遗传承人证书”竟在电商平台上沦为商品交易对象。面对只需数百元即可获取、无需任何实质认定程序的所谓“非遗传承人证书”,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背离文化传承本质的商业行为,究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对其神圣性的践踏?

在电商平台,售卖的“非遗传承人证书”包含非遗茶点、非遗刺绣、非遗发绣、非遗国画等40多种。一些售卖“非遗证书”的商家几乎都言之凿凿、信誓旦旦承诺:我们卖的证书“官方可查、不过重考、确认考期、永久有效”。关键的问题是,即便真的是“官方可查、不过重考、确认考期、永久有效”,而如果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压根就不掌握非遗技能,要一张“非遗传承人证书”何用之有?花那冤枉钱干嘛?这不是花钱买了个“假面子”吗?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有着严格程序。依据相关规定,非遗传承人需经推荐、审核、公示、认定等多重程序,最终由文化主管部门正式确认。这一过程旨在确保获得认证者具备真实可靠的技艺传承能力,承载文化延续使命。而网络平台上销售的“非遗传承人证书”,无视法定程序,将文化传承身份简单异化为商品交易,严重损害了非遗保护体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更为严重的是,此类行为的泛滥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造成长远伤害。多位非遗传承人明确表示,行业内招录传承人时,技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核心考量,证书仅是形式要件。当大量不具备实际技艺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证书时,不仅扰乱了非遗传承人的评价体系,更为假非遗、伪传承提供了生存空间。这些“速成传承人”可能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严重损害非遗的真实性和文化价值。

面对这一乱象,相关部门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依法严肃查处非法售证行为,同时加强非遗知识普及,提高公众辨识能力。平台也应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清理下架相关商品,防止其继续扩散。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岂能纵容“六耳猕猴”们招摇撞骗?

传承非遗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技艺。回归“以技论人”的本质,而非沦为一张张明码标价的废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