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宣称“西方已死”,当特朗普在佛罗里达高呼“让关税再次伟大”,这场较量早已超越传统贸易争端范畴。它既是单极霸权谢幕的挽歌,也是多极世界诞生的阵痛。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关税筑墙实现绝对安全的行为,终将陷入“自伤八百”的囚徒困境。
5月8日达成的美英框架协议透露关键信号10万辆汽车免税配额换取百亿波音订单,这种“主仆式”条款或成为美国与其他盟友谈判范本。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五表示,他将“始终”对贸易伙伴征收至少10%的关税,但随即又补充称“不排除例外情况”,这一表态凸显出当前美国在多个贸易谈判中的立场仍不明晰。
据央视新闻消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地时间9日在布鲁塞尔表示,在欧美能够进行具体的贸易谈判之前,她不会前往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
冯德莱恩在会见记者时表示,如果访问白宫,她希望有一个可供讨论的一揽子协议。这个计划必须是具体的,希望有一个欧美双方都能同意的解决方案。
这一要求直指美欧贸易谈判的核心矛盾: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而欧盟要求以世贸组织规则为基础的多边框架。双方在汽车关税、农产品准入、数字税等问题上的分歧,短期内难以弥合。
欧盟拒绝在谈判前赴美会晤特朗普,同时启动950亿欧元反制预案,剑指美国数字服务、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并授权扣押美企资产。关键是欧盟现在的选择很多,因为欧盟已经开始和亚洲的自贸谈判了。
冯德莱恩拒绝赴美谈判的姿态,标志着欧盟对美政策从"妥协求稳"转向"以战促和"。这种转变源于三重觉醒: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出卖欧洲利益、特朗普政府将欧洲核心关切作为交易筹码、以及美国持续要求欧洲承担超额防务开支。欧盟意识到依附性外交的不可持续性。
欧盟加速推进与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的自贸谈判,这些国家不仅是东盟核心成员,更是全球半导体封装(占全球65%)、棕榈油(占全球85%)、橡胶(占全球70%)等战略物资生产中心。通过"数字贸易协定+产业标准输出"模式,欧盟正构建替代美国的供应链网络。
美国与欧洲的关系注定会越走越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现在已经不把欧洲当作盟友看待了,美国把重心放到了印太战略上,另一方面则是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继续做美国的附庸,否则欧洲的前途将会迷茫。
那为什么这一次冯德莱恩明摆着拒绝前往美白宫谈判呢?这背后其实和中俄昨天发布的一项声明有关,直白点说中俄给了欧洲勇气。
根据2025年5月8日中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及《关于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明》,两份文件在正文中28次直接点名美国,其中前者提及13次,后者新增15次,创下中俄联合文件对美批评力度之最。
现在欧盟内部出现对美政策分歧,德国《明镜周刊》指出“中俄声明客观上为欧洲争取战略自主提供杠杆”,法国拟推动欧盟与中国重启投资协定谈判,以对冲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持续演化的利益网络。在美欧对抗的裂缝中,新的全球经贸生态系统正在孕育。而美国也必将为这场所谓的全球贸易战,付出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