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这个硝烟弥漫、谎言遮天的中东博弈中,一场原本看似坚不可摧的政治同盟,正悄然解体。5月9日,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援引以色列军方电台记者科津爆料,特朗普已决定“切断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直接联系”。这句话不只是外交辞令的冷却,而是华盛顿对特拉维夫赤裸裸的羞辱,更是美以联盟走向裂解的惊雷。
要知道,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之间,曾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铁杆盟友”代名词。2018年美方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将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内塔尼亚胡几乎将特朗普视作“送礼使者”,而特朗普也曾多次在选情关键时刻,靠“挺以色列”争取犹太票源与基督教福音派支持。然而今天,这段“政治婚姻”走到了冰点,原因耐人寻味。
首先,特朗普此番“断联”直接指向内塔尼亚胡“操控”其决策。据称,以色列战略事务部长德尔默近期与美国共和党高层讨论中东事务时,语气“傲慢且无益”,激怒了特朗普核心圈子。“总统最讨厌的就是被当傻瓜耍”,一名知情官员如是说。这句评价,是一个强权政治家内心的真实写照:容不得质疑,更无法容忍傀儡式外交。
令特朗普更不满的是,以色列在伊朗与也门胡塞问题上的拖延与推责。从美国视角来看,自己已经为中东“反胡塞战”砸下超过10亿美元,却迟迟得不到以色列的明确配合与行动方案。内塔尼亚胡的团队甚至被指向被罢免的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施压,妄图裹挟美国采取对伊军事行动。这种“借刀杀人”的伎俩一旦被识破,自然激怒了特朗普。
于是,特朗普做出出人意料之举,在没有与以色列及其他盟友协商的情况下,擅自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这一步,将以色列瞬间推向孤立。面对伊朗的核活动与胡塞武装的威胁,以色列不仅失去了美国的空中掩护,更在外交上遭遇“背叛感”。据《以色列时报》与《新消息报》报道,特拉维夫对此“震惊、失望且焦虑”,这种失望“越来越难以掩饰”。
但特朗普根本不屑掩饰。他的逻辑是赤裸的:“我已经为你打了这么多仗、花了那么多钱、付出了国际声誉,你却还想指挥我?”对一个重新掌握白宫的特朗普来说,他需要的是服从的附庸,而不是带有野心和算计的盟友。更何况,在他眼中,内塔尼亚胡是一个不肯做出关键抉择、只懂拉票不懂干实事的“老政客”,毫无价值。
实际上,美以裂痕的公开化,不仅是个人恩怨的积累爆发,更反映出美国中东政策全面重构的趋势。拜登时代的“理性围伊”转为特朗普二次上台的“逐利而动”,以色列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以“反伊恐惧”作为控制美国战略的工具。特朗普眼里现在只看两件事:选票和钱。以色列不再是美中东政策的中心,而是一个被甩在沙漠风暴后的盟友遗老。
有趣的是,这场“切割”不仅伤了内塔尼亚胡,也为中东战局带来重构机会。伊朗、胡塞,甚至黎巴嫩真主党,都在观察美以关系的断裂,等待战略空窗。而海湾国家,如沙特和阿联酋,则看清一个事实:特朗普政府不会无条件支持任何人,它只会选择能带来利益回报的合作。中东的“旧盟约体系”,正在美国新孤立主义与强硬交易主义之间被一点点拆解。
对以色列来说,更大的问题在后头。国内右翼政客开始质疑内塔尼亚胡是否还能维持对美关系的战略杠杆;国际上,欧洲不满以色列对加沙问题的处理,日本等亚太盟友也对以方立场日渐冷感。在一个多边外交濒临瓦解、传统依赖失效的时代,特拉维夫一旦失去华盛顿,不仅仅是战略孤立那么简单,更是生存逻辑的颠覆。
而对特朗普而言,这只是他操作大选战略的一部分。他知道,在美国人眼中,“停止无谓援助”“撤回海外支出”是票仓的金钥匙。切断与以色列联络,不是“脱友”,而是“谋势”。只不过,这一次,他不仅冷酷无情,更是毫不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