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1951年的一次“政协会议”上,一位小同志的发言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这位小同志,正是前不久回国的战斗英雄。

毛主席在对小同志刚才的意见表达肯定后,便询问起了他的名字及所在的部队。毛主席听后,思索片刻,然后笑着说:

“你的名字不太雅,我给你改一下,好不好?”

从这之后,毛主席起的这个新名字,伴随了这位小同志的一生。

那么,此人是谁?毛主席又为他改了什么名字呢?



“毛主席为我改名字”

1951年,志愿军中的战斗英雄们受邀前往京城,参加“群英会”(即英雄模范人物的集会,旨在表彰和奖励)和国庆观礼。

“打坦克英雄” 苏吊蛋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英雄事迹不仅在部队中传为佳话,更是被编入了该部队炮兵战例的首例。

之后,在一次“政协会议”上,众人就“军服上的衣领和衣兜”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首长率先发言,他提议应该取消“衣领”、“衣兜”,认为这样既能简化制作工艺,又能节约布料。



这时,只见苏吊蛋猛地站起身来,举手示意发言,说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军服若是没有衣领的话,会影响美观,影响军人的整体形象;而没有衣兜,战士们连个暖手的地方都没有,这样的改动,一点也不方便。

可这话刚一出口,苏吊蛋就后悔了。这话是他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没错,但他担心自己此举是否太过于冒失、莽撞了。

毕竟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而坐在这里的,大多是领导,这种公然反对领导的意见,让他不安起来。



正当苏吊蛋为自己的“冒失”言行暗暗后悔之时,耳边就传来了毛主席的鼓励:

“不错,这个意见提的有道理。”

接着,毛主席便询问起了他的名字及所在的部队。苏吊蛋立刻立正敬礼,回道:

“报告主席,我叫苏吊蛋。”

“吊蛋”,通常是指孩童的性子活泼、淘气顽皮之意。因年幼之时太过于调皮、捣蛋,父母便为他取了这么个名字。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道:“你就是那个‘打坦克英雄’。你的名字不太雅,我给你改一下,好不好?”

说罢,毛主席大手一挥,在纸上写下了三个大字——“苏兆丹”,将顽皮之说改为了吉祥之意。

从这之后,“苏兆丹”这个名字,便伴随了他的一生。

别看苏兆丹年纪不大,但打起仗来可是毫不含糊。他的身上,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



“打坦克英雄”——苏兆丹

苏兆丹的二姐夫,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在二姐夫的影响和带动之下,年仅16岁的苏兆丹燃起了对革命的向往,也跟着参了军,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

参军后不久,苏兆丹便跟随部队在太原一带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

当时,部队截获了日本的情报,说是日本要对城南郊一带进行“扫荡”,苏兆丹便跟随部队埋伏到了鬼子的必经之路。

不多时,鬼子的身影就出现了。待他们踏入伏击圈后,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苏兆丹与战友们对日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此次战斗,虽是苏兆丹第一次参与,但他却毫不畏惧。因为,他的心中,怀揣着国家,怀揣着人民。

最终,我军大获全胜。看着日军的尸体以及战士们缴获的装备,苏兆丹扬眉吐气,兴奋不已。

“太原围城战”打响后,苏兆丹随部队来到了太原西山之间。然而,在此次战斗中,苏兆丹在与冲锋之时,腿部不幸中弹,血流不止。

战友们迅速将他送往医院救治,但苏兆丹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前线的战事。几天后,伤口尚未痊愈的他,竟偷偷溜出医院,重返战场,继续投身战斗。



这次的战斗,打得十分吃力。可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苏兆丹与战士们丝毫没有退缩之意,仍旧坚守到底。

终于,他们等来了增援部队,并合力将敌方全歼。战后,苏兆丹因表现英勇,荣立一等功。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在苏兆丹这里,没有“最勇”,只有“更勇”。

在“狼坡山战斗”中,我军在敌人猛烈的火力压制下,先后丢掉了4个阵地,伤亡惨重。



苏兆丹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与战士们不断冲锋,接连夺回了被敌人攻占的3个阵地。

然而,最后一个阵地却久久难以攻克。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苏兆丹的心如刀绞。他怒吼一声:“营长,我上!”

说完后,苏兆丹带着5名战士再度发起了冲锋。此次战斗,最后一块阵地被成功夺了回来。

待战斗结束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腿部不知何时,被打中了8枪。此战,苏兆丹再次荣立一等功。



可以说,此时的他,身体早已是伤痕累累,但他却并未因此止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苏兆丹又奔赴到了朝鲜作战。

1951年7月,“甘风里战斗”打响了。战斗之初,敌人就对我军展开了猛烈的轰炸,可谓是飞机、大炮、坦克轮番上阵。

此时的苏兆丹,正一动不动地观察着敌人的动向,迟迟没有开炮。

他明白,如果贸然开炮的话,会直接暴露我方的位置。到时别说打击敌人了,我方都有可能陷入到更大的危机。



不多时,目标出现了。正当苏兆丹向指挥所汇报之时,意外发生了:指挥所遭到了敌人的轰炸,苏兆丹与指挥所彻底断了联系。

苏兆丹的心猛地一沉,他的脑海中迅速闪过两个念头:打,还是不打?

如果选择开火,没有上级的明确命令,这无疑是贸然行动;但如果按兵不动,接下来的损失,是他无法预见的。

千钧一发之际,苏兆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他不再顾虑,果断下令:“开火!”



一枚敌人的炮弹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轰然爆炸,两名战士当场被炸身亡,而苏兆丹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冲击波掀翻在地。

尽管身体各处传来阵阵剧痛,但他却丝毫不敢耽搁,咬紧牙关,挣扎着从地上爬起,继续向敌人发射炮弹。

这一仗,共计歼灭2000余人敌军和5辆坦克。正当苏兆丹因战斗胜利而兴奋之时,团首长却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询问是谁下的开火命令。

苏兆丹心中一紧,他意识到,自己这没有命令私自开火的举动少不了被处分了。



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团首长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话里话外满是赞赏与肯定。

原来,在那种危急关头,苏兆丹的果断决策不仅挽救了战友们的生命,更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且,在他亲手击毁的坦克中,有一辆竟然还是敌人的指挥车!战后,苏兆丹被授予国际二等功和“打坦克英雄”的光荣称号。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回国后的苏兆丹,被派往了速成中学学习。结果没两年,中学就被撤销了,而他的部队,仍旧身处朝鲜,还没有回国。

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苏兆丹只好转业到了家乡太原。他从来没有向旁人提起过自己的过往,也没有向旁人吹嘘自己的功绩。

在他心中,只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仅此而已。他从未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任劳任怨,勤勉工作。

当时,厂里有个“小头目”,仗着自己手里有几分权力,便肆意妄为,将自己的亲戚安排在了厂里。



然而,此人却是个游手好闲的主儿。整日里见不着人不说,每月还能坐领不少的工资。

这让厂里的工人们心中愤愤不平,可奈何对方手里有权,自己又不敢惹,生怕一句话不对,便丢了饭碗,到时一家老小可怎么活?

因此,大家只敢私下里吐槽吐槽,谁也不敢当人面说。苏兆丹是个心直口快、刚正不阿之人,向来是有什么说什么。

他怎能眼睁睁看着这种不公之事发生?势必要站出来为工人们讨个说法。



岂料,他这份正义的挺身而出,却招来了“小头目”的疯狂报复,最终被开除出厂,下放到了农村。

面对如此不公的待遇,苏兆丹却没有丝毫怨言。他从未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公之于众,因为他深知,无论身处何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

在他看来,在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只要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便是最大的幸福。

苏兆丹不知道的是,他所在的部队回国之后,一直未曾放弃对他的寻找。前前后后,他们花了近20年的时间,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他。



这些年来,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苏兆丹总会拿出那张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思绪也不由得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战斗年代......

而今,当看到部队来人的那一刻,苏兆丹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这位曾经身负重伤、在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也一声不吭的硬汉,此刻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部队在经过3个月的深入调查后,终于为苏兆丹洗清了身上的“问题”。

此后,他被安排到了耐火材料厂工作。他依然如先前一样,没有提任何要求,只是默默地尽职尽责,直到退休。



结语

苏兆丹的身上,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不论是初次战斗,还是在解放战争中,他都毫无畏惧。

尤其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面对指挥所被炸、与上级失联的绝境,他没有丝毫犹豫,果断下令开火。

即便自己被炮弹气浪掀翻,也毫不退缩,艰难爬起后继续战斗。他明白,如果耽搁一秒,战局很有可能就会被敌军逆转。



因此,他不顾自身伤势,咬牙坚持,又是当装弹手,又是当瞄准手的,最终带领战友们歼灭众多敌军、击毁多辆坦克。

这份在生死抉择面前的果敢与坚定,彰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作为一名军人的英勇无畏。

归国后,即便他拥有如此战功和称号,他也从未向旁人炫耀。不论被安排到哪个岗位,他始终兢兢业业,不向政府提任何要求。

他的一生,是对忠诚、勇敢、正直与无私奉献的生动诠释,他是一位平凡却闪耀着伟大光芒的英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