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10分,印度空军频道突然传来刺耳的尖叫声:“导弹警报! 我被锁定了! 机身起火! 弹射! 快弹射! ! ”

这段由巴基斯坦公布的录音,记录了5月7日空战中最血腥的15分钟——数十枚中国造霹雳-15导弹划破夜空,3架单价2.5亿美元的阵风战机凌空爆炸,印度飞行员连对手的面都没见到就葬身火海。

数十枚霹雳-15齐射过后,印军飞行员在无线电中发出绝望哀嚎,被打成这样一点都不冤枉。



巴基斯坦军方首次公开的战场热成像画面显示,5月7日0点23分,24架歼-10CE和枭龙战机在预警机指挥下,沿着克什米尔实控线摆出“鹰墙阵型”。

而此时印度空军正从7个机场出动72架战机,包括12架号称“南亚最强”的阵风,试图用机海战术撕开巴方防线。0点47分,ZDK-03预警机突然捕捉到斯利那加东南方向120公里处的异常信号——3架阵风战机正在万米高空偷偷逼近。

巴方指挥官当即下令:“发射霹雳-15,优先打掉法国货! ”两分钟后,雷达屏幕显示这3架价值7.5亿美元的战机同时从空中消失。



“雷达告警!导弹锁定!规避失败!”——2025年5月7日凌晨1时09分,印度空军“阵风”战机编队驾驶舱内,刺耳的警报声与飞行员的嘶吼混杂成一团。无线电中,一句夹杂着绝望的“Mayday!Mayday!”戛然而止。当霹雳-15导弹群撕裂夜空时,号称“欧洲最强四代半”的“阵风”战机,在体系化作战的铁幕下彻底沦为活靶子。

从战术层面看,印度空军试图通过数量优势压制巴基斯坦,结果却遭遇惨败。这不仅打破了印度国内长期以来对“阵风无敌”的幻想,也让外界重新评估南亚空中力量格局。

巴基斯坦方面强调,这次空战胜利不仅仅是依靠技术优势,更是训练成果的体现。巴空军飞行员长期接受专业标准训练,熟悉战术流程,在应对“阵风”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



随后从巴军方公布铁证:发动机碎片刻着法文编号,未发射的“流星”导弹挂架清晰可见,印度砸88亿美元买的“南亚最强战机”彻底现原形!

巴铁用中国造歼-10CE和红旗-9防空系统打出6:0战绩,法国达索公司股价暴跌14%,埃及连夜取消18架阵风订单转买歼-10CE,这场空战改写了全球军火市场规则!



首架苏-30MKI在旁遮普省上空被锁定,歼-10CE发射霹雳-15导弹,190公里外直接打爆其右翼油箱。 印度飞行员弹射逃生后还在无线电里喊:“他们到底在哪? ! ”

最惨的是法国阵风。 一架阵风完成对地轰炸返航时,在印控克什米尔普尔瓦马上空20公里处,被红旗-9BE防空导弹击中。残骸中的M88发动机碎片刻着“SNECMA 2023”法文字样,未解锁的“流星”导弹挂架成最大耻辱,这枚价值400万美元的导弹甚至没机会发射。



巴基斯坦这次把他们的ZDK-03预警机捧上了天,说它立了头功。这玩意儿干嘛的?简单说,就是一架背着个大盘子雷达,飞在天上的“千里眼”兼“顺风耳”,还是个空中指挥所。按巴铁的说法,5月7号凌晨零点十分刚过,地面雷达就感觉不对劲,印军飞机有动静!紧接着,ZDK-03慢悠悠升空,得,整个战场跟透明似的,尽收眼底。

现在打空战,可不是二战电影里那种,飞行员开着飞机上去,瞪大眼睛找敌人,然后狗斗。预警机在高空,视野那叫一个开阔,比战斗机自带的“近视眼”雷达看得远、看得全。



几百公里外的敌机是什么型号、来了多少、怎么编队,它一清二楚,然后通过数据链,唰唰唰就把情报发给自家兄弟:战斗机、地面塔台,甚至防空导弹阵地。这就好比你打牌,对面啥牌你都知道,这仗还怎么输?

巴铁那边吹得神乎其神,说他们的ZDK-03在凌晨0点47分,就把远在斯利那加东南120公里外,万米高空上鬼鬼祟祟摸过来的三架印度“阵风”给揪出来了。要是真这样,那印度兄弟的突袭小队,还没到能下家伙的距离,底裤都被人看穿了。



反观印度呢?据说他们的“费尔康”预警机怕被干扰,全程躲在大后方,不敢往前凑。这么一来,战场对一方是敞开的,另一方是摸黑的,谁占便宜一目了然。巴铁甚至形容,在ZDK-03的屏幕上,印度飞机就像游戏里被点了高光,跑都跑不掉。

眼睛看得见了,接下来就该“长矛”登场了。巴基斯坦这次狠狠地秀了一把他们的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听他们的描述,那场面,数十枚霹雳-15跟长了眼睛似的呼啸而去,印度飞行员估计连对方飞机在哪儿都没瞅见,就被“点名”了。



最夸张的一个战例,是宣称在斯利那加东南77公里处,干掉了一架“阵风”。导弹发射点离实际控制线还有老大一截,算下来,这追魂一击,轻轻松松跨了上百公里。

这就是典型的“超视距空战”,打的就是个出其不意。飞行员再也不用跟拍电影似的,跟敌机绕圈圈玩心跳,而是靠着预警机送来的情报,以及自己飞机上牛哄哄的雷达和远程导弹,在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外就送对手“回程票”。



听说这霹雳-15E还用了什么“双脉冲发动机”,就是导弹飞到一半还能再加把劲,让敌机躲都没处躲。巴铁公布的所谓“击杀标准”也特有意思:导弹发射出去,只要雷达屏幕上目标信号“biu”一下没了,就算打中了!这种玩法,对飞行员的心理承受能力,绝对是个炼狱级考验。

甚至有传言说,找到的“阵风”残骸上,座舱后面有个大窟窿,明晃晃的,据说是霹雳-15E干的好事。而印度那边引以为傲的“流星”导弹呢,则被指在巴基斯坦的电子干扰下,飞着飞着就“我是谁?我在哪儿?”了。



这些细节是真是假,咱先放一边,但它至少点明了一件事:未来的天空,导弹够不够狠,抗不抗干扰,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笑到最后。

预警机是眼睛,导弹是拳头,那电子战和数据链就是连接这一切的“神经系统”和“无形战场”。巴基斯坦方面反复强调,这次能占便宜,不是靠哪架飞机单挑厉害,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胜利。这其中,电子战玩得溜不溜,数据链通不通畅,简直是命根子。



电子战,说白了,就是用电磁波互相“使绊子”、互相“致盲”。巴铁宣称,他们的电子干扰设备一开机,印度飞机的雷达屏幕立马变成“雪花电视”,连看高度的仪表都失灵了。

更要命的是,印度飞行员据说为了找目标,把自家飞机雷达开得老大,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来了。这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简直就是黑夜里点了个几百瓦的大灯泡,不被锁定才怪!这就叫“电磁纪律”不过关。

数据链可以想象成战场上的“局域网”或者“微信群”,能把预警机、战斗机、地面指挥部这些都串起来,情报共享,协同作战。



巴铁提到,当一架“枭龙”战斗机被印度导弹瞄上时,旁边三架歼-10CE通过数据链“心有灵犀一点通”,自动发射干扰弹,甚至通过AI算法给“枭龙”规划出最佳的逃跑路线。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自动化水平,以前那种各打各的模式,想都不敢想。

跟巴铁这边强调的体系优势对比鲜明的,是印度空军被指责的“万国牌”装备问题。据说他们家飞机型号太多,法国的“阵风”、俄罗斯的苏-30MKI、自产的“光辉”,还有以色列、英国的技术掺和其中,各家有各家的标准,各吹各的调。

这就导致了一个大麻烦:飞机之间想说个“悄悄话”(信息共享)都费劲,数据链不统一,形不成一股绳。



就算你手上有“阵风”、苏-30MKI这种顶呱呱的先进战机,如果它们融不进一个高效的作战体系,就像一堆散装的珍珠,串不起来也发不了光。各自为战,顶多算个游勇,碰上配合默契的“狼群”,很容易就被撕碎。

甚至有说法,被击落的苏-30MKI飞行员在最后时刻,还在通讯频道里绝望地喊:“为什么数据链不显示敌机位置?”这话要是真的,那可真是悲哀他妈给悲哀开门,悲哀到家了。

这说明在现代空战里,单件装备再牛,也怕“系统掉链子”。你买了辆法拉利,结果发现没汽油,导航还坏了,上了战场照样抓瞎。先进战机需要同样先进的作战理念和训练水平来驾驭,更需要一个能够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的体系来支撑。不然,再好的“明星球员”,也带不动一盘散沙的队伍。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证实:使用歼-10战机击落了印军“阵风”战机》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519707849889829&wfr=spider&for=pc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