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亲王是康熙第十三子胤祥(允祥),雍正帝封其为怡亲王,是除铁帽子王之外,又一“世袭罔替”亲王。
其王府所在地,在北京先后一共有三处怡亲王府:第一座怡亲王府位于王府井帅府园;第二座怡亲王府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第三座怡亲王府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
北京的第一座怡亲王府,位于王府井帅府园。该处王府,只居过始怡亲王允祥。怡亲王府的王爷爱新觉罗·允祥是清康熙帝的第十三子,生母是敬敏皇贵妃,排行十三,人称“十三爷”。
关于怡亲王允祥,史书这样评价他:“诗词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他曾一度受到清圣祖康熙帝的宠信。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事件中,他始终站在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一边,为雍正皇帝的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众多兄弟中,胤禛对允祥的感情最深,在他继位后,便封允祥为和硕怡亲王,并重用他,允祥不但受重用,而且得到雍正完全的情任。雍正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匾额赐允祥。
允祥自然也是尽全力辅佐雍正皇帝治理国家,自始至终都没有期负雍正皇帝的器重。允祥生前曾表示死后要将宅院改为寺庙。雍正八年(1730),允祥死,雍正亲临奠祭,赞他是“自古以来,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命配享太庙,准许他名字上一字用“胤”字,赐谥曰贤。四年后他的住宅改建为寺,雍正皇帝亲自赐名“贤良寺”,并御撰碑文。
在《乾隆京城全图》上,从所绘贤良寺的形制上可见王府之貌。南起帅府园胡同、北至金鱼胡同、东起今校尉胡同、西至近王府井大街处的范围内,有面阔5间的正门、面阔7间的正殿、面阔各7间的左右配楼、面阔5间的后殿、面阔各7间的后寝和后罩楼,显露出王府的严整、宏伟。20世纪80年代为校尉小学校,现贤良寺已无存。
贤良寺迁建于冰碴胡同路北之后,便成了外省的朝廷重臣进京朝见的住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炙手可热的地方督抚进京时都寄住于此。贤良寺众多“留客”里数李鸿章的故事最多。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里有这样一句话:李鸿章之在京师,常居于贤良寺。据史料显示,李鸿章第一次进京时便住在这贤良寺里,之后的无数次进京,李鸿章都居于贤良寺,最后还终老于贤良寺。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有半年时间闲居在贤良寺。这在他忙忙碌碌的为官生涯中,是从没有过的事儿,也是他一生中最投闲置散的一段时间。面对门庭冷落车马稀,他素性关起大门研究起了“养生之术”。着书、缘字、锻炼、吃饭和睡觉成了他一天的功课。他每天六七点钟起床,稍进餐点后即检阅公事,或随意看《通鉴》数页,临碑帖一纸。午间饭量颇佳,饭后更进浓粥一碗,鸡汁一杯。饭后,脱去长袍,表负手,出廊下散步。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正在两广总督任上的李鸿章从广州被调回北京与联军议和,也住在贤良寺。当时的北京已被八国联军控制,贤良寺因有李鸿章居住而成为当时“由清国政府管辖的两个小院”之一,另一个是与联军议和的庆亲王府。
两个月后,李鸿章胃血管破裂。当时在贤良寺的卧房里,除了躺着的李鸿章,还有等待他签字的俄国公使。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贤良寺死于钦差大臣任上。
怡亲王胤祥死后,因府改为寺,故又在朝阳门内大街北侧建造了新府,继袭怡亲王爵位的允祥第七子弘晓由第一座怡亲王府中迁出,居于该处。第二座怡亲王府位于朝阳门内北小街,今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等近10家单位所在地。此府不仅占地广阔,且规模宏伟,其主体规模和构架至今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好。
爱新觉罗·弘晓是爱新觉罗·允祥的第七个儿子。字秀亭,号冰玉道人。是清朝著名的藏书家、诗人,有书呆子亲王之称。
弘晓虽是亲王,但他没什么政治才能,也不擅长交际,就喜欢读书,是个好学的人,总是将经史子集反复读诵,并将美参为经典。在王府里有一个安乐堂(又名明善堂),堂里面有九个巨大的书橱,装满了弘晓的藏书。弘晓嗜书如命,对自己的书更是视为宝中之宝。乾隆命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的时候在全国各地征集资料,各个主公大臣、文化名流统统将自己的藏书呈递宫中,而唯有弘晓一本也舍不得献出来。这样不通人情世故的弘晓给乾隆留下了很差的印象。弘晓饱读诗书,从不舞枪弄剑,这在彪悍跋扈的满清贵族中算是个异类,而且又因为他的书呆子性格,更是经常在一些交际与礼节方面无意的怠慢。乾隆帝首次到盛京谒陵,并在清宁官举行祭祀活动。而在这样的活动中,弘晓却忘记带佩刀,这使乾隆很不高兴,并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乾隆非常讨厌弘晓的书生习气,与其杰出的父亲相比较,弘晓更是让乾隆感到无比的失望,但因为雍正帝“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的谕令,乾隆帝一直保留着弘晓的爵位。怡亲王弘晓也是最早抄《红楼梦》的王爷,具说到《红楼梦》,曹家与怡亲王府还有一定的关系,雍正初年曹家被抄,怡亲王允祥曾奉命监管过曹家事情。怡亲王弘晓对红学贡献最大的是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石头记》。红学界称这个本子为“己卯本”,或“脂怡本”。这个本子是目前所见诸本子中比较早的一种。
怡亲王府的第三座府邸在东单北极阁三条,原为宁郡王府,今为中国话剧团所在地。宁郡王弘皎是怡亲王允祥第四子。雍正朝封为郡王。后来,他被牵连进政治争斗中,据《啸亭续录》记载,皇帝谴责他们“私相交结往来诡秘”,“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尽管弘皎保住了王爵,但遭此打击后,心灰意冷,他故而远离政治,养菊自乐。据说,弘皎于南方购得菊花数百品种,试种于北方,获得成功,他养的菊花分“神品、逸品、幽品、雅品”等诸多品目,达数百种之多。另外,他还能自制精扇,名“东园扇”,一时,士大夫争购之。
怡亲王府的首位王爷允祥去世之后,怡亲王位一共袭了九次,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两个,一个是第五次袭的载垣,还有一个是第八次袭的溥静。这两个怡亲王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均死于非命,一个被赐死,一个被八国联军挞辱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