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韧性寻找生命的支撑点
——读汪鑫先生新作《距离》有感(之二)
文 / 妙瓜
北京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将无数异乡人的梦想投入其中反复锤炼。《距离》一书里,有四个极具代表性的“北漂人”的故事,即《昔日小学校长魏大爷》《广场舞的“一枝花”葛阿姨》《单亲爸爸元三》《负重前行的何校长》。汪鑫先生以极具颗粒感的叙事手法,将他们的故事编织进北京的城市肌理。
在这些故事里,故事的主人翁们用坚韧寻找生命的支撑点,用踏实的脚步丈量现实距离,用既非彻底妥协,也非盲目抗争的姿态,去消解掉命运强加给他们的“距离感”,在生存与尊严的平衡中,寻得属于自己的生命向度。这种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保持向光而行的勇气,或许就是他们与现实中的各种距离最好的握手言和。
魏大爷的故事始于一场无声的告别。他卖掉老家的房子,离开故乡,像无数北漂父母一样成为“随迁老人”。与子女的距离缩短的背后,是与乡情距离的无限拉长。承载的故乡记忆的砖瓦,换成了北京一套房首付的冰冷数字。褪去校长身份的光环,化作收废品时佝偻的背影。作者着力于细节的描写来展现这种撕裂:魏大爷熟练折叠纸箱的动作,像极了他折叠前半生的从容与体面。魏大爷的北漂生活,本质是一场代际之间的“距离管理”。他以收废品支撑儿子家庭的生计,这种透支晚年的牺牲,暗含着心理距离的微妙张力。儿子创业失败后的沉默、儿媳失业时的窘迫、孙子升学政策的冰冷限制,让魏大爷的付出更像在打一场一场看不到结果的战役。他的编织袋里不仅装着废品,更装着对抗命运的距离感。
葛阿姨的故事更像一段历史的缩影。从工厂女工到下岗个体户,再成为钟点工,她的每一次身份转换都伴随着时代的震荡,如同浮萍般在生活的暗流中挣扎。然而,困难也催生了她的觉醒,生成了她对抗命运的图腾。她以劳动者的尊严,将北京从冰冷的“他乡”变成了承载希望的“新土”。这种跨越是个体在都市缝隙中重构生存意义的象征——当身体找到栖息的方向,心便不再流浪。葛阿姨的生命中,血缘关系是最尖锐的讽刺。娘家人将她视为“提款机”,前夫一家在她落难时弃如敝屣。这些以血缘为名的疏离,却反衬出真情的珍贵,她对儿子毫无保留的付出,与雇主之间超越契约的信任,广场舞同伴跨越代际的友谊,构成了新的情感网络。作者通过葛阿姨的经历揭示了一条哲理:真正的亲情从不取决于血脉的远近,而是心与心的照拂。
单亲爸爸元三出生于安徽农村的贫瘠土地,父亲的早逝与辍学的命运,让他早早成为都市边缘的游牧者。从上海修车行到北京中关村,空间位移的背后是一场撕裂式的身份重构。他在电脑城的柜台前,用螺丝刀试图拧紧“农民”与“北漂”的身份裂缝,用“随叫随到”的服务填补客户信任的缺口。元三的汗水浸透了中关村的电子城,泪水却只能流向深夜蜗居的十平米隔间。元三与上海妻子从结合到离散,更是一场被文明编码注定好的悲剧。高中肄业的市井商贩与门户网站白领的结合,看似浪漫的跨越,实则是价值观的致命错位。妻子家族对“文凭”与“债务”的鄙夷,揭开了阶层壁垒的冰冷现实,婚姻自由的口号在物质与文化的落差前不堪一击。更残酷的是,他不仅要对抗一个家族的傲慢,更要直面自我价值被碾碎的痛楚。用二十年青春换来的“扎根”,在都市文明的坐标系中,仍可能被轻蔑地标注为“暂住”。
他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试图用海淀学区房与新加坡留学,构建一条直通“北大理想”的捷径。但这条精心设计的上升通道,最终演变为父子情感的断裂带。当儿子仅在缺钱时发来微信,元三的苦笑中藏着更深的悲凉,他倾尽所有为儿子缩短与精英阶层的距离,却发现自己与儿子的心理距离,早已比北京到新加坡的航班更遥远。这种代际疏离,恰如书中那句箴言:“心之所向,皆是归处”的反面写照——当两代人的“心之所向”南辕北辙,归处便成了永恒的迷途。元三最终选择回安徽老家养老,这看似是对北漂生涯的妥协,实则是历经沧桑后的顿悟。当他承认“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时,恰是对“让灵魂不再流浪”的另类回应——接受距离的永恒性。
《负重前行的何校长》里的主人翁何军的跌宕人生,恰似一则关于“距离”的辩证寓言:理想的抛物线,变成在政策飓风中飘摇的草根梦。何军的北漂轨迹,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千万农民工的缩影。当他从湖北山村踏入北京时,裤脚上还沾着田埂的泥土,却在装潢市场的水泥森林里栽种梦想。而当他转型教育培训,看似完成了从体力劳动者到知识服务者的阶层跨越,实则陷入了更深的身份割裂。他用豪车名牌堆砌“成功人士”的幻象,用预付学费填补现金流漏洞,这种脆弱的资本游戏,恰是北漂群体在城乡夹缝中求生的隐喻。当“双减”政策如利剑斩落,他不得不重新拾起瓦工刀,从写字楼退回胡同,这种螺旋式人生轨迹,像一部中国教培行业兴衰的微观样本。从英语辅导班到“宇宙培训中心”的膨胀,他完美踩中了教育焦虑与资本狂欢的节拍。作者敏锐捕捉到这些行业乱象:虚构名校师资、无证办学、预付学费的庞氏困局……这些细节构成了一幅荒诞的浮世绘,暴露出在理想主义外衣下,草根创业者的生存困境。
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通过这四个故事,将宏大的时代命题浓缩于几位北漂人的皱纹里,也印证了扉页上的那句话:“生活撒在我们伤口上的盐,最终都结晶成了照亮彼此的星光”。北漂人的“距离”从来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一代人用青春、尊严与亲情编织的生命刻度。
当我合上书本静思,仿佛听见了整个群体的无声宣言:在这座丈量梦想与现实的都市里,爱,永远是缩短距离的最短路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所有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泅渡者的象征——真正的归处,从不在于地理坐标的锚定,而在于心灵对善意的永恒趋近。
——2025.5.6
作者简介:
妙瓜,青作网签约作家,诗人。中作协诗歌学会、散文学会、小说学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协会员,中华知青作家学会理事。著有纪实文学作品集一部,诗集三部,与人合著文学作品集四部。作品多次在各类文学赛事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