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就施行了。没想到,上热搜的亮点是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本,只需一张身份证,全国通办。
其实,这一政策早就有预告,只不过是今天正式实施,唯一的悬念是:真的会因此增加结婚率吗?民政局的KPI能短期内大幅上涨吗?
户口本不仅是法律文件,更是家庭权力的象征。在不少影视剧中,都有情侣因为父母一句“户口本锁保险柜了”,被迫搁置婚姻的桥段,甚至有人为了偷出户口本,和父母斗智斗勇。
如今政策一改,的确可以让一些年轻人少些麻烦,让有情人容易领证。但是,这样的情况可能十分有限。当代年轻人不结婚,很多时候并不是父母不同意,而是自己不愿意,哪怕父母催着赶着也不行。
不少网友将这一政策的效用总结为:结婚自由终于打败了“我妈说不行”。然而,当代婚姻的障碍早就不在程序上,而在生活里——房价、彩礼、职场压力组成的“三座大山”,可比一本户口本重多了。
数据显示,中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48.5万元。而一线城市的房价动辄百万起步。有网友调侃,“结婚前要买婚房,婚后要还房贷,离婚时要分房产——房子才是婚姻的终身伴侣。”
如果说房价是物理攻击,那彩礼就是魔法伤害,户口本不在了,但是彩礼还是要过丈母娘这一关,除非仅仅领证,不办婚礼,两家不来往。
短期来看,或许有情侣图个新鲜去领证,但长期趋势依旧冷酷——适婚人口数量持续下降,20-39岁女性比五年前少了1400万,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更扎心的是,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早已从“必选项”变成“可选项”。超七成男性想结婚,但仅一半女性愿意。毕竟单身女性买房率都涨了,谁还指望靠婚姻脱贫?
真正让结婚率下降的,说到底还是经济因素:以前婚姻是一种经济合作,而现在的市场可能更适合单干。
取消户口本限制,本质上是法律对“婚姻自主权”的背书。从此,结婚不再需要“家长签字”,爱情终于摆脱“家族盖章”的桎梏。但政策的善意,也暴露了现实的荒诞——它解决了“怎么结”,却没解决“为什么结”。
年轻人真正要的不是更快的流程,而是更低的房价、更公平的职场、更完善的托育服务。就像给饿汉发筷子却不给米饭,筷子再精美,也解决不了饿肚子。
有专家建议,政策需与“民生大礼包”联动:购房补贴、延长婚假、提高入托率……毕竟,让年轻人敢结婚,不能只靠少用户口本,还得靠“多给真金白银”。
否则,民政局再便民,也架不住年轻人灵魂发问:结婚挺好,但请问钱从哪里来?时间从哪里来?带娃的精力又从哪里来?
政策拆掉了程序门槛,却拆不掉现实高墙。真正的婚姻自由,不仅是“想结就结”的权利,更是“结得起、过得好”的底气。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30岁人口未婚率近30%,初婚年龄推迟至28.67岁。为什么恋爱越来越早,结婚越来越晚?答案都藏在现实的无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