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谈不拢就动手,现在的欧盟,脾气很大。当地时间5月8日,欧盟委员会突然抛出一份对美报复性关税清单,矛头直指美国的民用飞机、汽车、医疗器械、农产品与酒类等核心出口产品,甚至连此前刻意“网开一面”的波本威士忌也被重新拉回反制名单。这份价值950亿欧元的清单,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了特朗普政府一手高举的“对等关税”脸上。
你打你的“美国优先”,我就还你一个“欧洲不惯着”。欧盟此番动作,既是宣战信号,也是最后通牒。清单虽未立即生效,但“公众咨询期”只给到了6月10日,留给白宫的时间不多了。这不是一场技术磋商,而是一次战略摊牌。欧盟的逻辑已经很清楚了:要么你撤关税,我们退一步;要么你不撤,我们一起沉沦。
事实早就证明,特朗普的“关税魔法”根本没有任何经济逻辑,只是一种披着国家利益外衣的政治操弄。自2025年初重返白宫后,特朗普迅速恢复了对钢铝产品的惩罚性关税,还在4月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并对欧洲汽车直接挥刀。虽然在4月9日被迫宣布对欧盟暂缓90天关税执行,但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对欧盟价值3790亿欧元的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几乎覆盖了70%的欧盟对美出口额。这不再是什么“施压谈判”,而是赤裸裸的经济霸凌。
而特朗普的自信来源,无非是那套老掉牙的“吃亏论”,他声称美国在全球贸易中吃了大亏,必须用关税报复才能“让美国再次伟大”。问题在于,他从不懂全球贸易是一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惠游戏。他信奉的是零和思维,赢了就是我得利,输了就是我被坑。可在现实世界中,把盟友都打成敌人,最后只会孤立自己。
欧盟这次之所以敢于亮剑,是因为被特朗普伤得够深,也看透了“谈判”二字在他那里毫无含义。在过去,欧盟习惯了用外交辞令包裹不满,如今直接摊牌说明,他们不想再做“被动防守”的角色。
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对美国的出口总额高达5316亿欧元,而美国从欧盟进口仅为3334亿欧元。对于德国汽车、法国农产品、意大利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来说,美国市场是命脉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欧盟此前一直忍气吞声。然而,当特朗普连续三轮重击欧洲核心产业后,忍耐到了极限。
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已经明确表示:“如果美国不撤销对欧盟的关税政策,我们将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德国副总理哈贝克更是透露,欧盟正考虑动用一项极具杀伤力的“反胁迫工具”,覆盖范围包括数字服务、科技、金融等美国最强势的领域。
更重要的是,欧盟并非孤军作战。就在对美反制的同时,他们也在大步推进“去美国化”的经济战略。2024年底,欧盟顶住内部压力与南方共同市场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主动布局拉美市场;2025年3月与印度展开第十轮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力争年内达成协议;同月欧盟高级代表谢夫乔维奇访华,释放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强烈信号……一系列组合拳已经显现,欧盟正在将特朗普推出去的市场一块块地收回来。
而在数字经济领域,欧盟更是把特朗普的“美国科技霸权”当作重点打击目标。他们借助《数字市场法案》对苹果、谷歌、Meta等美国科技巨头下重手,罚款上亿欧元不说,还切断其在欧洲的核心业务渠道。这些公司在欧洲的广告、云计算、数据流量早已形成事实垄断,欧盟此举既是反垄断,也是反胁迫,是对美国服务贸易顺差的直接打击。
可以说,特朗普的“关税战车”一路横冲直撞,却没有想过谁会在前面设置铁钉。欧盟不是吃素的,特朗普的算盘,也不是打到哪儿都灵。更吊诡的是,特朗普一直宣称要保护美国制造业,但美方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正为这些关税付出代价,物价持续上涨,中小企业成本飙升,而制造业岗位并没有回流,反倒是部分企业加速将供应链转移至第三国,以避开政策风险。这场“关税自残”表面看是对外施压,实则是对内加税,最终反噬的是美国自己的经济复苏与通胀治理。
如今的局面很清楚:欧盟不再退让,美国不愿低头。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已把这个曾经最忠诚的盟友逼上了墙角。而更大的危险是,这种以斗代和、以惩代谈的逻辑,已经在加拿大、日本、韩国等盟友中引发连锁反应。他们不再相信“美式合作”,开始转向“多边替代”,准备在没有美国的框架下谈合作。
特朗普曾以“强硬总统”自居,挥舞关税大棒到处敲诈,现在终于轮到他尝尝对方也拿出大棒是什么滋味。美国政府如果继续无视欧盟的底线,这场贸易冲突将从摩擦演变为全面对抗,甚至可能影响北约体系内的政治信任与安全合作基础。
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靠壁垒称霸,靠欺凌立威。特朗普妄图以关税勒索世界,最终只会勒住自己的咽喉。盟友不再顺从,敌人不再畏惧,美国的“贸易霸权”光环正一点点褪色,而这场由特朗普一手点燃的“关税狂欢”,正在把美国拖入一场全球孤立的深渊。
下一步,欧盟还会让步吗?恐怕不会。而特朗普,能否收手?恐怕不能。剩下的,就只能让市场与历史去评判:究竟谁在犯错,又是谁在埋单。